白籍

词典解释

东晋和南朝用白纸书写的一种户籍册。东晋在江南建国后,北方人口南移,侨户用白籍登记,土著实户仍用黄籍。《晋书·成帝纪》:“(咸康七年)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此后,白籍多为劳动人民,负担赋税和兵役,而黄籍多为官吏地主等免役户。南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唐之曾为反抗检查户籍发动起义,被诬称为“白贼”。

词典名字:

白籍

词典发音:

bái jí

国语辞典
东晋和南朝登记外地流入人口的册子。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东晋 和 南朝 登记外地流入人口的册子。

《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
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詔实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
胡三省 注:“时王公庶人多自北来,侨寓 江 左;今皆以土著为断,著之白籍也。白籍者,户口版籍也。 宋 齐 以下有黄籍。”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白籍

  • 白籍是东晋南朝时期的一种户口登记形式。白籍是专用于登记土断后寓居江南侨州郡县的北方侨人,用白纸书写的户籍册。咸康七年(公元341)三月,晋成帝诏令“实编户,王公以下庶人皆正土断白籍”。因土著户籍为黄籍,为使北来侨民既注户籍,取消优复,增加国家赋役收入和徭役兵役来源,又保留将来故土收复后可回原籍的希望,故为区别土著,另立“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