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

词典解释: bái máo 俗称“茅草”。单子叶植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根状茎。叶线形或披针形。花穗上密生白毛。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温带和热带地区。全草可作牧草,也可造纸。嫩穗俗称“茅针”,可生食。根状茎又叫“茅根”,可制糖或酿酒;也可入药,能清热、利尿、止血等。国语辞典注音 ㄅㄞˊ ㄇㄠˊ  拼音 bái máo植物名。禾本科屬,宿根草本。高一、二尺,葉叢生,有平行脈,葉鞘無毛。葉生之前,莖頂密生白色毛穗,圓錐花序。其根味甜,可入藥。或稱為「絲茅」。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1334页 第8卷 178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5页

词典名字:

白茅

词典发音:

bái máo

国语辞典
  • 亦作“白茆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
  • 茶名。
  • 基本解释

    白茅[ bái máo ]

    ⒈  植物名。禾本科白茅属,宿根草本。高一、二尺,叶丛生,有平行脉,叶鞘无毛。叶生之前,茎顶密生白色毛穗,圆锥花序。其根味甜,可入药。

    英语cogon grass (Imperata cylindrica)​, used as thatching material in China and Indonesia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白茆”。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

    《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孔颖达 疏:“洁白之茅。”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高亨 注:“白茅,一种草,洁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类。”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锡君玄土,苴以白茅。”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长风吹白茆,野火烧枯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可以苫盖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⒉  茶名。

    宋 杨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北苑 曰叶布絶品,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白茅

  •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是禾本科、白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高可达80厘米,节无毛。叶鞘聚集于秆基,叶舌膜质,秆生叶片窄线形,通常内卷,顶端渐尖呈刺状,下部渐窄,质硬,基部上面具柔毛。圆锥花序稠密,第一外稃卵状披针形,第二外稃与其内稃近相等,卵圆形,顶端具齿裂及纤毛;花柱细长,紫黑色,颖果椭圆形,花果期4-6月。
  •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也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 根茎可入药。
  •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