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

词典解释

1.茅草名。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词典名字:

黄茅

词典发音:

huáng máo

国语辞典
  • 茅草名。
  • 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

    ⒉  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杨万里 《曾伯贡主簿挽诗》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黄茅。”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黄茅 (植物)

  • 黄茅,多年生,丛生草本。秆高20-100厘米,基部常膝曲,上部直立,光滑无毛。叶鞘压扁而具脊,光滑无毛,鞘口常具柔毛;叶舌短,膜质,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长10-20厘米,宽3-6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收窄,两面粗糙或表面基部疏生柔毛。
  • 世界温暖地区皆有。嫩时牲畜喜食,但至花果期小穗的芒及基盘为害牲畜;秆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