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

词典解释


戏曲中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之剧目的统称。如北宋时的《目连救母》杂剧(见《东京梦华录》,明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川剧、湘剧的连台大戏《目连传》等,以及发展为单出戏的《游六殿》《思凡下山》《女吊》等。
戏曲的一种类别。是专门演唱目连救母故事之剧种的统称。如山西的翼城目连戏、江苏的高淳目连戏、安徽的南陵目连戏等。大多以唱高腔为主。演出中常穿插杂技表演的关目。

词典名字:

目连戏

词典发音:

mù lián xì

国语辞典
1.亦称"目莲戏"。 2.以目连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唐代已有《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清张岱《陶庵梦忆》有《目莲戏》一篇。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亦称“目莲戏”。以 目连 救母故事为题材的戏剧。 唐 代已有《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以后各种戏曲中多有目连戏。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有《目莲戏》一篇。参见目连救母”。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目连戏的热闹, 张岱 在《陶庵梦忆》上也曾夸张过,说是要连演两三天。”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目连戏

  •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莲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 目连戏将佛教与儒家所主张的孝道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以佛经故的理论事为题材、影响广泛的一出戏,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其最早文字记录见诸于南宋盂元老撰《东京梦华录》,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大为流行,不仅原有目连戏的声腔剧种多以之为演出蓝本,且在北方流传开来。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目连戏一度广泛流传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
  • 目连戏是个复杂的文艺现象,是各种思想历史积淀,它涵盖多元思想,包容多种艺术。在思想内容方面溶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艺术形式上,目连戏演出时,有脚色行当、唱做念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以及大量的民间风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衍变都是一个极好的剖析个例。
  •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目连戏(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连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