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子

词典解释

中医学病名。指初生儿两颊内肿痛有硬块、妨碍吮乳、常啼哭不休的疾病。过去中国南方一带多用割治法,因割去的脂状颗粒形如螳螂子,故名。但割治法严重破坏组织,且易引起感染,有害无益。清徐灵胎《兰台轨范》曾指出割治法的危害性,并主张用青黛、硼砂、玄明粉、薄荷、冰片等消肿解毒药研末涂擦口内两腮,一日数次。

词典名字:

螳螂子

词典发音:

táng láng zi

国语辞典
鲚鱼子的别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鲚鱼子的别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若鱭鱼子名螳螂子,及 松江上海杭州 之 海寧,人皆喜食蟚蜞螯,名曰鸚哥嘴,以有极红者似之故也,二物象形而云。”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螳螂子

  • 出《幼科金针》。又名妨乳、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