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帖

词典解释: shì tiě 1.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2.即诗。国语辞典注音 ㄕˋ ㄊㄧㄝˇ  拼音 shì tiě1. 科舉時代考試時所作的詩,多用古人詩句命題,冠以賦得二字,其詩或五言、七言,或八韻、六韻,在詩中自成一體,稱為「試帖」。2. 唐時明經考試的方法。即帖經取士,將所習的經文,掩其兩端,中開一行,裁紙為帖,稱為「試帖」。▶ 《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词典名字:

试帖

词典发音:

shì tiě

国语辞典
  • 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 即试帖诗。
  • 基本解释

    试帖[ shì tiě ]

    ⒈  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⒉  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

    《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詔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⒉  即试帖诗。参见“试帖诗”。

    唐 孟棨 《本事诗·徵咎》:“崔曙 进士作《明堂火珠》诗试帖,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又如《喜雪献裴尚书》、《咏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鱼》、《咏雪》等诗,更復措思极细、遣词极工,虽工於试帖者,亦逊其稳丽。”
    胡适 《<词选>自序》:“这种词等于文中的八股,诗中的试帖;这是一班词匠的笨把戏,算不得文学。”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试帖

  • 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新唐书·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