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员

词典解释

明初布政、按察二司以辖区广大,由布政司的佐官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此为道员称谓之始。清乾隆时裁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名称,专设分守、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清代简称“道台”,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末更在各省设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北洋政府时曾分一省为数道,设置道尹。

词典名字:

道员

词典发音:

dào yuán

国语辞典
  • 即道台。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即道台。参见“道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温绍原 ﹞积功擢道员,充 江南 大营翼长,仍留防 六合。”
    易宗夔 《新世说·政事》:“首座亲王 奕劻,欲用 直隶 道员某为 黑龙江 巡抚。”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道员

  •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明朝时,省级行政长官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均为辅佐布政使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