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

词典解释

别称“金丝吊蛋”、“金线吊哈蟆”。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有球形或圆锥形块茎。茎圆柱状。叶互生,近圆形或心脏卵形,先端尖锐,具方格状小横脉。珠芽球形,腋生。夏秋开花,花单性,穗状花序丛生。种子、块茎或珠芽繁殖。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及中国长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块茎可制淀粉,去苦涩后,方能食用;亦入药,名“黄药子”,有消肿解毒、化痰散结功能。

词典名字:

黄独

词典发音:

huáng dú

国语辞典
  • 植物名。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植物名。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二:“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脛。”
    仇兆鳌 注:“又曰:黄独,状如芋子,肉白皮黄,蔓延生,叶似萝摩, 梁 汉 人蒸食之, 江 东谓之土芋。 陈藏器 《本草》:黄独,遇霜雪,枯无苗,盖蹲鴟之类。 蔡梦弼 引别注云:黄独,岁飢土人掘以充粮,根惟一颗而色黄,故谓之黄独。其説是也。”
    范成大 《古风送南卿》:“粱肉岂不珍,瀹雪煮黄独。”
    清 赵翼 《连日无蔬菜至平戞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而纪以诗》:“可怜老饕穷,何处得新蔌。每行林壑间,輒思劚黄独。”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黄独

  • 黄独(拉丁学名:Dioscorea bulbifera L.),别名黄药(本草原始),山慈姑(植物名实图考),零余子薯蓣(俄、拉、汉种子植物名称),零余薯(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黄药子(江苏、安徽、浙江、云南等省药材名),山慈姑(云南楚雄)。
  • 多年生草本野生藤蔓植物。块茎卵圆形或梨形,外皮紫黑色,密布须根,茎左旋,单叶互生,广心状形,基部宽心形,先端长尾状,叶全缘,单性花,雄花序穗状下垂,丛生于叶腋、花小密集,浅绿白色;雌花紧贴中轴,茎中结有若干卵圆形小球,似山药豆。
  • 黄独生长快,在露地致缠绕棚架可达20余米,家庭阳台盆栽可达10余米,室内营养钵培一栽年可达3~4米。其次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盆土十分干旱和块茎放在水中,仍然能顽强的生长。三是耐阴能力特别强,从春季到冬季,一直放在室内,虽然长期没有阳光照射,仍然叶绿藤鲜。四是栽培简便。只要盆土湿润,每年施2~3次氮肥,每次用30~40粒尿素颗粒,生长更为旺盛。块茎越大生长越旺。用于家庭内绿化装饰不占地方,小花盆放在柜子顶上自上而下茎叶下垂,着绿添彩,使室内显得清静雅致。
  • 块茎含呋喃去甲基二菇类化合物及黄药子萜A (Diosbulbin A)黄药子萜 B(Diosbulbin B)黄药子萜 C(Diosbulbin C)后三者均有苦味,主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外用治疮疖。清热消肿解毒,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瘿瘤,咳嗽痰喘,瘰疬,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等。
  • 药用块茎;苦,平。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