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文化

词典解释: hēi táo wén huà 见〖龙山文化〗。国语辞典注音 ㄏㄟ ㄊㄠˊ ㄨㄣˊ ㄏㄨㄚˋ  拼音 hēi táo wén huà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晚於仰韶文化。黑陶多呈黑色,薄如蛋殼,帶有光澤。因陶器表裡漆黑,為此文化的主要特色,故稱為「」。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及東海岸一帶。亦稱為「龍山文化」。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132页 第12卷 1331

词典名字:

黑陶文化

词典发音:

hēi táo wén huà

国语辞典
  •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而称为黑陶文化。又因其最早发现于山东·济南附近的龙山镇,故也称龙山文化。
  • 基本解释

    黑陶文化[ hēi táo wén huà ]

    ⒈  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黑陶多呈黑色,薄如蛋壳,带有光泽。因陶器表里漆黑,为此文化的主要特色,故称为「黑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东海岸一带。

    引证解释

    ⒈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遗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而称为黑陶文化。又因其最早发现于 山东 济南 附近的 龙山镇,故也称龙山文化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黑陶文化

  • 黑陶文化又称龙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