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乡

词典解释

周代制度,京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有乡大夫管理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

词典名字:

六乡

词典发音:

liù xiāng

国语辞典
1.周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2.王莽时仿周制﹐于长安西都置六乡。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周 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
《周礼·地官·乡老》“乡老”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
《国语·周语中》“请隧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

⒉  王莽 时仿 周 制,于 长安 西都置六乡。

《汉书·王莽传中》:“分 长安 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莽 下书曰:‘ 常安 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六乡

  • 3.六乡为:比、闾、族、党、州、乡。相互之间具有血缘关系,是西周国家的公民,围绕都城而居。即文献中常出现的“国人”,相当于普通自由民,而不是奴隶,有自己的土地,实行井田制,有赋役。仅仅在西周国都的周围存在,六乡之外是六遂,也即文献中出现的“野人”。出处见《周礼》郑玄注。
  • 4.六乡之人也是军队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