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

词典解释: tǔ bō (-bō) : 唐时藏族建立的政权。公元7世纪初,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政权,定都逻些(今拉萨)。8世纪后半期势力最为强盛。9世纪中叶政权瓦解。曾两次与唐联姻。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国语辞典注音 ㄊㄨˇ ㄈㄢ  拼音 tǔ fān我國唐代時西方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青康藏高原。其生產以農牧業為主,並有冶鐵、毛織等手工業。信奉佛教。為唐代西方的主要外患。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後與贊普聯姻,促進了唐、蕃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495页 第3卷 89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320页

词典名字:

吐蕃

词典发音:

tǔ bō

国语辞典

 

基本解释

吐蕃[ tǔ fān ]

⒈  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康藏高原。其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并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的主要外患。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英语Tubo or Tufan, old name for Tibet, the Tibetan Tubo dynasty 7th-11th century AD, also pr. [Tu3 fan1]

德语Tufan-Volk (S)​

法语Tubo (ancien nom du Tibet)​, dynastie Tubo

引证解释

⒈  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西藏 地区全部,盛时辖有 青藏高原 诸部,势力达到西域、 河陇 地区。其赞普 松赞干布、弃隶缩赞 先后与 唐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 联姻,与 唐 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吐蕃 政权崩溃后, 宋、元、明 史籍仍习惯沿称 青藏高原 及当地土著族为 吐蕃,一作 吐番。元 中统 间改称 乌斯藏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吐蕃

  •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