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食

词典解释: sù shí 1.中医指积食之症。 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 3.留存过夜的食物。 4.夜餐。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928页 第3卷 1522

词典名字:

宿食

词典发音:

sù shí

国语辞典
1.中医指积食之症。 2.指未能消化的食物。 3.留存过夜的食物。 4.夜餐。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医指积食之症。

《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
注:“宿食病,即今伤食病也,谓食隔宿不化也。”

⒉  指未能消化的食物。

《周书·艺术传·姚僧垣》:“僧垣 曰:‘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
《再生缘》第二七回:“这剂药,把肚子里的宿食全部都消下去,热也就退了。”

⒊  留存过夜的食物。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真个是:香积厨中无宿食,浄明鉢里少餘粮。”

⒋  夜餐。

汉 焦赣 《易林·观之豫》:“鰥寡独宿,忧动胸臆,莫与宿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宿食

  • 宿食,是汉语词汇,出自《易林·观之豫》,解释为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