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

词典解释


明*兀良哈三卫之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牧地在今吉林洮儿河流域一带。永乐以后南徙至今辽宁朝阳、阜新西至辽河一带。16世纪中叶后为蒙古土默特部所并。
旧县名。在山东省中部偏南。1949年由泰安、宁阳两县析置。1952年改称徂阳县,1956年撤销,划归新泰、宁阳和泰安三县。新泰与泰安分别于1983和1982年设市。
县名。在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富屯溪支流金溪上游。县人民政府驻杉城镇。五代南唐置归化县,宋改名泰宁县。农产有稻、甘薯、大豆等,并产木材、竹、香菇等。矿产有瓷土、滑石、煤、铁。工业有机械、化学、水泥、造纸等。名胜古迹有金湖、尚书第。

词典名字:

泰宁

词典发音:

tài níng

国语辞典
1.地的别称。 2.太平,安定。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地的别称。

《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
陆佃 解:“泰寧,地也。”

⒉  太平,安定。

汉 马融 《忠经·兆人》:“天地泰寧,君之德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