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

词典解释


针灸方法之一。又称“焠刺”、“焠针”(见《内经》。将特制的针在火焰上烧红后,灼刺患病部位的治疗方法。有祛寒、排脓等作用,古代用于阴疽、瘰疬等。
指焠刺专用针具。针身用不锈钢或钨丝、钼丝等制造,针柄用竹木等隔热材料包裹。

词典名字:

火针

词典发音:

huǒ zhēn

国语辞典
  • 中医外科治疗法之一。将特制的针烧红后刺入患部穴位。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医外科治疗法之一。将特制的针烧红后刺入患部穴位

    李时珍本草纲目·火·火针》:“火针者,《素问》所谓燔针、焠针也, 张仲景 谓之烧针; 川 蜀 人谓之煨针。其法:蔴油满盏,以灯草二七茎点灯,将针频涂蔴油,灯上烧令通赤用之。”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火针

  • 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灵枢·官针》中就记: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可以参考。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