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丘

词典解释


古地名。或作丘、沛丘。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即此。
考古学名词。古代在沿海地区或湖滨居住的人类所遗留的贝壳堆积。其中往往包含有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和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词典名字:

贝丘

词典发音:

bèi qiū

国语辞典
1.古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 2.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海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地名。在今 山东 博兴 东南。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 游于 姑棼,遂田于 贝丘。”
杜预 注:“姑棼、贝丘,皆 齐 地。田,猎也。 乐安 博昌县 南有地名 贝丘。”
唐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东驰眇 贝丘,西顾弥 虢略。”

⒉  考古学名词。原始人类在沿海或滨湖地区,遗留下来的牡蛎蛤蜊鲍鱼、诲螺等贝类介壳堆积物,形如小丘,故名。其中往往包含有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我国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有发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贝丘

  • 贝丘(Shell Mound),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 古代地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左传·庄公八年》:“齐侯 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聊斋志异·梅女》:“康熙甲子,贝丘典史最贪诈,民咸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