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明代的诗集134856条

高正甫出守袁州九月九日予偕家兄暨诸亲友能文者十九人饯之毗卢阁赋诗为别 其一

季秋氛气敛,天宇旷澄明。樽酒送远客,税驾出林坰。

层轩四望起,万里秋阴生。南眺浔阳渚,北望蓟丘城。

代马骋高足,燕鸿起遐征。极目多远思,赏心叹合并。

太守耀朱轮,千骑抗飞旌。嘉会即宠饯,良时析群英。

商飙厉丝竹,娈童歌且清。为持芳菊酒,写我当歌情。

清朝重理人,时哉策令名。谁能东篱下,日暮守衡荆。

味元堂

留将何物伴元亭,瘦鹤聊存隐士形。傲骨相看延石丈,閒功好与注茶经。

莳花亦欲成经济,饵术兼能益性灵。道是卧游嫌多事,从教饰壁画空青。

寄陈邦衡茂才

黄叶侵阶净,微吟步屐轻。重芳清野屋,独树老山亭。

彭泽花新瘦,华颠梦久醒。寻诗凭远眺,移韵入幽屏。

仲秋同甘泉湛太史游西禅寺 其一

高秋晴景适相牵,野寺重寻破衲禅。山桂得霜滋老辣,野花临水尚新鲜。

清商合律公先调,大白长浮我亦眠。望气节游非虐政,高台修废是何年。

李紫崖邀玩芙蓉

欲采芙蓉未涉江,梧桐日夜老秋霜。白头许我同攀赏,青眼还谁共趁狂。

拂石临流清玉轸,挥毫对客洒龙香。看花不断游人路,金粟将舒月渐光。

同年陈洪斋设立蒸尝诸事嘉其贻谋之善

岩经萦纡屋一区,老年相候几巾车。蕉深北界虞无鹿,潮上江门钓有鱼。

虑远且期孙取则,人贤应念祖成书。故侯老圃多生意,殊恨东来脚迹疏。

红缨白帽

白帽缀红缨,军容喜称情。兜鍪知较古,贝胄比还轻。

上马秋风动,归营夜雪明。少年趍幕府,岸帻尽谈兵。

食新鲊

海鲚出银涛,长于金错刀。未书裹鲊帖,先压真珠槽。

一笑出奇味,数杯惭老饕。醉归诗有兴,坐剪烛花高。

凭虚楼

凭虚倚高寒,不见归鸟背。山猿为主宾,并立阑干外。

菊花

冷艳吐金英,疏香入玉斝。偏宜处士居,不种朱门下。

桃林坪

阴崖风雨泻回湍,一朵芙蓉不可探。流水断桥缘石过,野花随意倚晴岚。

守宫词

钿盒和丹食龙子,胭脂夜凝神血紫。
老蟾玉杵寒丁东,鸾尾轻轻飞碎红。
灵砂沁透白玉腕,细看每将罗袖卷。
分明皓雪栖彤霞,香痕笑比萼绿华。
还笼半臂萦盘带,蝶粉蜂黄镇长在。
夭桃一点老青春,门前鱼目深如海。

题玄麓山八景 其四 翠霞屏

古石不改色,绛绿自成围。谁裁一片霞,为我制秋衣。

鲁云谷传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以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又与焦弱侯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又不曾亲见周、程、张、朱,但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张、朱卒如是而止,则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也。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