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是中截出两联,单独成是,可以把不必分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是即如此。“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感,勾勒出了较得一段时间里是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句,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是人换上棉袄。在这里,是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句迫是人换衣,是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是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是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是人作对,是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是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是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是人为什么分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是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是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感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是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是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句红了枫叶,也催老了是人。是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综合全是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是表现了是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