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友人的诗集246条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五月二十四日,会无咎之随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翛然,无复有病暑意。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


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渔家傲·与赵康靖公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

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送董判官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东居 五

异国名香莫浪偷,窥帘一笑意偏幽。


明珠欲赠还惆怅,来岁双星怕引愁。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哭刘蕡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庆东原·忘忧草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浣溪纱六阕 其一

便得重逢路恐迷。无情有恨独怜伊。天涯回首一沾衣。


谁遣惊鸿空照影,似闻飞絮已成泥。夕阳红到粉墙西。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


南星变大火,热气余丹霞。


光景不可回,六龙转天车。


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


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


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


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


明主倘见收,烟霄路非赊。


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

送杨山人归嵩阳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