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赞美的诗集486条

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题宋徽宗画鹰

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


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纵游淮南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赠清漳明府侄聿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咏史诗。黄河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杨柳八首(一作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是情人最断肠。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春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阑干半入楼。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萋萋。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柱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秋怀

秋窗昨夜秋风起,百感心成一寸灰。


千里雁来书未至,五更虫语梦初回。


地连洛汭浮云断,山接荥阳夕照开。


何日黄河航一苇,中条山顶望青台。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 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赠郭季鹰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木兰诗 /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 通:贴;惊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春雨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霂农桑野,冥濛杨柳台。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牧童逮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