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宋代的诗集148900条

十月上休日示求道人

老禅独卧千岩表,枯木寒云伴此身。


只倚藜根作诗本,肯分秋色与骚人。


心源落落故难合,笔势翩翩想绝伦。


记取濠梁断金语,三山好处是传真。

对月思故山夜景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馀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葵轩

朝暾媚花木,户牖延荣光。新沐晞我发,悠然成坐忘。

笼鹄山房

萧条白石闭严扃,留作游人万古情。


犹有山中旧麋鹿,举头如听读书声。

春日偶成三首

雨后春逾丽,平堤涨绿波。


侵人花气酿,刺眼麦芒多。


舴艋閒蓑笠,秋千醉绮罗。


光阴难把玩,秀句与消磨。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书韩干牧马图

南山之下,汧渭之间,想见开元天宝年。


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


骓駓骃骆骊骝騵,白鱼赤兔骍騜鶾。


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态隐驽顽。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


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


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


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


厩马多肉尻脽圆,肉中画骨夸尤难。


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箠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


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


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

袁本初

横刀长揖紫廷中,健者宁须属董公。郿坞然脐直假手,始知天下有英雄。

浣溪沙·重九旧韵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重叠金·壬寅立秋

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南京书院题名记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乃有睢阳先生赠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奋于丘园教育为乐。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子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

  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于鲁堂。辛甫如星,缝掖如云。讲义乎经,咏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诚以日至,义以日精。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观夫三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宜观名列,以劝方来。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无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成底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者,当又附此焉。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花心动·春词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


此恨无人共说。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独掩朱扉,枕簟为谁铺设。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缸明灭。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