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义
- 同“凾(函)”。《改併四聲篇海•凵部》引《龍龕手鑑》:“
?,含、咸二音,与凾義同。”
英文翻译
详细解释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康熙字典
【補遺·子集】【凵】?·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9
【龍龕】同凾。
【辞源】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舌也。象形。舌體?。?从?,?亦聲。肣,俗圅从肉、今。胡男切
《說文解字注》
(圅)舌也。舌在口,所以言別味也。圅之言含也,含於口中也。按大雅毛傳曰:臄者,圅也。通俗文云: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毛、服之圅皆卽說文之?字。?,頤也,故服云口下,毛則渾言之,口上口下不分耳。陸氏音義引許圅舌也之云以釋毛,去之遠矣。許圅與?各字各義。毛、服用圅爲?,圅借爲含,如席閒圅丈,圅人爲甲是也。周頌:實圅斯活。傳曰:圅,含也。謂叚借也。舌體㔾㔾。从㔾。舌有莖而如荂蕾,故从㔾。象形。二字各本誤在舌體上,今正。謂象舌輪郭及文理也。小徐云:說文篆如此。李陽冰非之,謂當作函。按如李說,易與臽混。今廣韵圅函別爲二字,則更非矣。㔾亦聲。胡男切。七部。
(肣)俗圅,从肉今。大雅音義引說文云:圅,舌也。又云:口裏肉也。按口裏肉也四字當在此下,釋从肉之意也。从今者,今聲也。
音韵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