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不择音

春秋时期,晋灵公想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靠德服人,不然就会出现“鹿死不择音”,完全没必要铤而走险去打仗。

基本解释

拼音 ㄌㄨˋ ㄙˇ ㄅㄨˋ ㄗㄜˊ 一ㄣ

解释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并不选择地方。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例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

感情 鹿死不择音是中性词。

繁体 鹿死不擇音

近义 鹿死不择荫

英语 A dying deer will not choose the shade to shelter under.

国语辞典

【成语】:
【拼音】:lù sǐ bù zé yīn
【简拼】:lsbzy
【解释】: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传称:‘~’,谨冒昧略上。 《后汉书•皇甫规传》
【近义词】:鹿死不择荫
【语法】:作宾语;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