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费邑(今山东费县),他虽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权势极大,甚至超出当时国君鲁哀公。季康子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一个叫颛臾的小国,把它并吞过来。

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谋臣,他俩觉得很难谏劝季康子,于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却怀疑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说:“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说:“你俩既然辅佐季康,就应该尽力劝阻他。”

冉有又说:“不过,如今颛臾的国力越来越强大。现在不攻取,以后可能会成为祸患。”

孔子说:“这话不对!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一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而你们俩辅佐季康,使得远方的百姓离心而不来归附,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还想去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烦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烦在内部而不在外面。在这个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个成语“祸起萧墙”,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基本解释

拼音 ㄈㄣ ㄅㄥ ㄌ一ˊ ㄒ一

解释 崩:倒塌崩裂;析:散开;解体。分裂崩溃;离散解体。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子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正音 “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写作“柝”。

辨析 分崩离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于:分崩离析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谜语

感情 分崩离析是中性词。

繁体 分崩離析

近义 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反义坚不可摧坚如磐石

英语 fall separately and split differently

俄语 распáд

日语 四分五裂(しぶんごれつ),支離滅裂(しりめつれつ)

德语 in Verfall und Zersplitterung geraten(auseinanderfallen)

法语 s'effondrer(se désagréger)

国语辞典

【成语】: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简拼】:fblx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而不能守也。”
【示例】: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近义词】: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词】: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英文】:fall to pieces
【日文】:四分五裂(しぶんごれつ),支離滅裂(しりめつれつ)
【法文】:s'effondrer
【德文】:in Verfall und Zersplitterung geraten
【俄文】:распáд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