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啼湿哭

成语名字:

干啼湿哭

成语发音:

gàn tí shī kū

成语词性:

中性

基本解释

拼音 ㄍㄢˋ ㄊ一ˊ ㄕ ㄎㄨ

解释 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亦作“湿哭干啼”。

出处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哭泣。

感情 干啼湿哭是中性词。

繁体 干嗁濕哭

近义 哭哭啼啼

反义喜笑颜开

英语 weep and sob

国语辞典

【成语】:
【拼音】:gān tí shī kū
【简拼】:gtsk
【解释】: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形容哭哭啼啼的样子。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出的各种表情。
【出处】:《北齐书•尉景传》:“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不听打耶!”
【示例】:情随事转,事因世变,~,总为肤受,即其父母兄弟亦败梗飞絮,适相遭于江湖之上。 清·黄宗羲《南雷文案·黄孚先诗序》
【近义词】:哭哭啼啼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