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局

词典解释

上海公共租界的统治机关。1854年成立,受外国驻沪领事团和驻华公使的监督。设有董事会,由领事团每年召集纳税外人选举董事组成,决定租界的重要行政方针和措施。董事会分设警务、税务、财务、学务等十多个委员会,研究、决定有关问题,交由董事会核准。董事会下设总裁一人,负责实际行政工作。公共租界内还设有法院和监狱。使租界成为外国殖民者统治的“国中之国”。1862年,法租界脱离工部局管辖,单独成立公董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进占上海公共租界,并仍用工部局名义进行统治,至1943年租界由汪伪政府接收,工部局取消。

词典名字:

工部局

词典发音:

gōng bù jú

国语辞典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上海﹑天津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1840年鸦片战争后, 英、美、日 等帝国主义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 中国 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

鲁迅 《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德政, 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工部局

  • 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uncil),即市政委员会,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
  • 工部局是租界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这一名称由英国在上海开辟租界时首创,初期本是办理工程建筑的机构,仿照清政府六部中的工部名称而取名“工部局”,以后随着职权的不断扩大,演变为全面管理租界行政事务的机构。其他各国租界均援例设工部局,只有法租界称公议局,日租界称居留民团行政委员会事务所。各租界工部局下设若干职能机构,因业务之繁简而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