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

词典解释: jiàn ān qī zǐ 建安,系汉献帝的年号。汉末建安时期(196-220)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b124?、阮?b125?、应?b126?和刘桢七人,均以诗文有名于当时,曹丕《典论·论文》将他们并列予以赞扬,故称。国语辞典注音 ㄐㄧㄢˋ ㄢ ㄑㄧ ㄗˇ  拼音 jiàn ān qī zǐ東漢獻帝建安年間,文學界著名的七位作家,即孔融、陳琳、王粲、阮瑀、應瑒、劉楨、徐幹等七人。因共居於鄴都(今河北省臨漳縣西),故或稱為「鄴下七子」。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650页 第2卷 906

词典名字:

建安七子

词典发音:

jiàn ān qī zi

国语辞典
  • 建安献帝年号)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同时以文学齐名,曹丕《典论•论文》云:“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邺中,也称“邺中七子”。
  • 基本解释

    建安七子[ jiàn ān qī zǐ ]

    ⒈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文学界著名的七位作家,即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徐干等七人。因共居于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西)​,故也称为「邺下七子」。

    引证解释

    ⒈  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也称“鄴中七子”。后世因称为“建安七子”。又以同居 邺中,也称“鄴中七子”。

    汉 末 建安 ( 献帝 年号)时期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 和 刘桢 七人,同时以文学齐名, 曹丕 《典论·论文》云:“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驥騄於千里,仰齐足并驰。”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建安七子

  •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建安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