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词典解释: qí páo 一种女式长袍。原指满族一种代表性的服装。因满人别称“旗人”,故名。款式和结构简单,圆领,捻襟(大襟),紧身袖,四面开?fc39?,带扣襻。随着社会的发展,款式也在不断演变,现今的款式一般为:立领右开大襟,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并有长短袖或无袖之分。穿着爽身合体,轻盈秀美,端庄大方。国语辞典注音 ㄑㄧˊ ㄆㄠˊ  拼音 qí páo原指滿族婦女所穿的袍服。現通稱女子所穿,仿照清代旗人袍服式樣改製而成的服裝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9599页 第6卷 1616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020页

词典名字:

旗袍

词典发音:

qí páo

国语辞典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中国妇女穿的传统长衫

基本解释

旗袍[ qí páo ]

⒈  原指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现通称女子所穿,仿照清代旗人袍服式样改制而成的服装为「旗袍」。

英语Chinese-style dress, cheongsam

德语Abendkleid, Kleid ( chin. Bekleidung für Frauen aus der Qing-Zeit )​ (S)​, Cheongsam ( chin. Bekleidung für Frauen aus der Qing-Zeit )​ (S)​, Qipao, Qipao-Kleid ( chin. Bekleidung für Frauen aus der Qing-Zeit )​ (S)​

法语qipao, (rob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引证解释

⒈  近、现代 中国 妇女穿的一种长袍。其式样从 满族 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 上海 的旗袍、 北京 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三幕:“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旗袍 (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女性服装)

  •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