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祭

词典解释: yá jì 方言。指好的饭菜。相对于平时的饭食而言:这顿真丰盛|打。国语辞典注音 ㄧㄚˊ ㄐㄧˋ  拼音 yá jì舊時店主、雇主供應員工飯菜。平日以素菜為主,每月初二、十六才有葷菜肉食可吃,稱為「打」。▶ 《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喫『肉』。」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6733页 第5卷 278

词典名字:

牙祭

词典发音:

yá jì

国语辞典

牙祭 yájì

[sumptuous food] 丰盛的饭食

基本解释

牙祭[ yá jì ]

⒈  旧时店主、雇主供应员工饭菜。平日以素菜为主,每月初二、十六才有荤菜肉食可吃,称为「打牙祭」。

《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

英语a good meal, sumptuous food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店主、雇主定期供店员、雇工以肉食,谓之“牙祭”。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裡吃牙祭肉。”

⒉  泛指偶或的好饭菜。

郭沫若芍药及其他·下乡去》:“另外我已经买了好些猪肉,可以让他们大打一次牙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牙祭

  • “牙祭”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匠师、徒工等以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此俗起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但至迟明末清初已在南中国沿袭。清康熙、乾隆间人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不过,就宜宾而言,此俗早已不限于城镇商店,即使乡村农家历来也普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