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

词典解释

地衣门,石耳科。植物体呈叶状,通常背面灰白色或灰绿色,腹面黑褐色或黄褐色,腹面中央有脐状突出物,借此着生在基质上。子囊盘黑色,有碳质的囊盘壳,盘面平坦或有沟槽。多见于山地的悬崖石壁上。中国最常见的是石耳(U. esculenta),可供食用,亦供药用,可养阴止血;红石耳(U. hypococcina),供药用,有健胃消食、利水消胀、驱虫之效。

词典名字:

石耳

词典发音:

shí ěr

国语辞典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

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汉 上石耳。”
高诱 注:“石耳,菜名也。”
南朝 梁 沉约 《与隐法师书》:“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愴焉兴想。”
皮日休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
何景明 《晚至昌平寺中》诗:“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石耳 (真菌)

  • 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别名石木耳、岩菇、脐衣、石壁花。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绒毛。具有养阴润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