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尹

词典解释: fǔ yǐn 1.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宋代开封之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后亦用以泛称太守。国语辞典注音 ㄈㄨˇ ㄧㄣˇ  拼音 fǔ yǐn職官名。始於漢代於京畿置的京兆尹,掌地方行政。唐代西都、東都、北都亦各置,明、清襲之。後泛指太守。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620页 第3卷 1214

词典名字:

府尹

词典发音:

fǔ yǐn

国语辞典

府尹 fǔyǐn

[prefectural magistrate] 府级的最高长官,相当明清时代的知府

基本解释

府尹[ fǔ yǐn ]

⒈  职官名。始于汉代于京畿置的京兆尹,掌地方行政。唐代西都、东都、北都亦各置府尹,明、清袭之。后泛指太守。

英语magistrate, prefect

德语richterlicher Beamter

引证解释

⒈  官名。始于 汉 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 唐 代之 东都西都北都 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 宋 代 开封 之府尹不常置。 明 代之 应天顺天,清 代之 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水浒传》第十八回:“何涛 听了大喜,随即引了兄弟 何清,径到州衙里见了太守。府尹问道:‘那公事有些下落么?’”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府尹

  • 府尹,官名。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 另外,泰国的府一级的行政长官也被中文翻译为“府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