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一丁

成语名字:

不识一丁

成语发音:

bù shí yī dīng

成语词性:

中性

基本解释

拼音 ㄅㄨˋ ㄕˊ 一 ㄉ一ㄥ

解释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例子 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文化水平低。

谜语 最大的文盲

感情 不识一丁是中性词。

繁体 不識一丁

近义 目不识丁

反义学富五车

英语 not know one's ABC

国语辞典

【成语】:
【拼音】:bù shí yī dīng
【简拼】:bsyd
【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示例】: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近义词】:目不识丁
【反义词】:学富五车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文化水平低
【英文】:not know one's ABC
【成语故事】: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

成语故事
有关 不识一丁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