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在刘向编定之前,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所以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清戴望所著《管子校正》很有参考价值,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写的《管子集校》把前人研究成果汇集一书,学习、使用都很方便。 ► 相关名句
现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汉时由刘向编定的,原有八十六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在刘向编定之前,韩非、贾谊、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用道德教化来进行统治,对礼和法是并重的。所以有人推测这是齐国学者结合本国特点,托名管仲提出的一种新学说。也许是刘向或其他人把各派的著作编进了《管子》,造成了内容庞杂的结果。尽管如此,《管子》还是在保存丰富的史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清戴望所著《管子校正》很有参考价值,郭沫若、闻一多等人写的《管子集校》把前人研究成果汇集一书,学习、使用都很方便。 ► 相关名句
目录
牧 民 第 一
形 势 第 二
权 修 第 三
立 政 第 四
乘 马 第 五
七 法 第 六
版 法 第 七
幼 官 第 八
幼 官 图 第 九
五 辅 第 十
宙 合 第 十 一
枢 言 第 十 二
八 观 第 十 三
法 禁 第 十 四
重 令 第 十 五
法 法 第 十 六
兵 法 第 十 七
匡 君 大 匡 第 十 八
匡 君 中 匡 第 十 九
匡 君 小 匡 第 二 十
王 言 第 二 十 一
霸 形 第 二 十 二
霸 言 第 二 十 三
问 第 二 十 四
谋 失 第 二 十 五
戒 第 二 十 六
地 图 第 二 十 七
参 患 第 二 十 八
制 分 第 二 十 九
君 臣 上 第 三 十
君 臣 下 第 三 十 一
小 称 第 三 十 二
四 称 第 三 十 三
正 言 第 三 十 四
侈 靡 第 三 十 五
心 术 上 第 三 十 六
心 术 下 第 三 十 七
白 心 第 三 十 八
水 地 第 三 十 九
四 时 第 四 十
五 行 第 四 十 一
势 第 四 十 二
正 第 四 十 三
九 变 第 四 十 四
任 法 第 四 十 五
明 法 第 四 十 六
正 世 第 四 十 七
治 国 第 四 十 八
內 业 第 四 十 九
封 禪 第 五 十
小 问 第 五 十 一
七 主 七 臣 第 五 十 二
禁 藏 第 五 十 三
入 国 第 五 十 四
九 守 第 五 十 五
桓 公 问 第 五 十 六
度 地 第 五 十 七
地 员 第 五 十 八
弟 子 职 第 五 十 九
言 昭 第 六 十 杂 篇 十 一
脩 身 第 六 十 一 杂 篇 十 二
问 霸 第 六 十 二 杂 篇 十 三
牧 民 解 第 六 十 三 管 子 解 一
形 势 解 第 六 十 四
立 政 九 败 解 第 六 十 五
版 法 解 第 六 十 六
明 法 解 第 六 十 七
臣 乘 马 第 六 十 八
乘 马 数 第 六 十 九
问 乘 马 第 七 十
事 语 第 七 十 一
海 王 第 七 十 二
国 蓄 第 七 十 三
山 国 轨 第 七 十 四
山 权 数 第 七 十 五
山 至 数 第 七 十 六
地 数 第 七 十 七
揆 度 第 七 十 八
国 准 第 七 十 九
轻 重 甲 第 八 十
轻 重 乙 第 八 十 一
轻 重 丙 第 八 十 二
轻 重 丁 第 八 十 三
轻 重 戊 第 八 十 四
轻 重 己 第 八 十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