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册”。清邵瑛《説文解字羣經正字•冊部》:“
?,今作冊,或作册。”
英语 book, volume
德语 Band, Exemplar (Buch)
法语 tome,volume,exemplaire
詳細字義
◎ 冊
冊 cè
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象簡冊形。本義:書簡。古代文書用竹簡。編簡名爲冊,後凡簿籍均可稱「冊」)
(2) 同本義 [book]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古文又從竹。——《說文》
(3) 經傳多以策爲之,字俗作筴
史乃冊祝。——《書·金滕》
公歸,乃納冊於金滕之匱中。
王命作冊。——《書·洛誥》
有冊有典。——《書·多士》
又如:名冊;畫冊;紀念冊;冊書(史籍,史書)
(4) 古時稱編串好的許多竹簡,現在指裝訂好的紙本子 [volume]。
如:冊籍(名冊);冊歷(亦作「歷冊」。賬本)
(5) 特指皇帝的詔書 [imperial edict]
祝冊自京師至。——韓愈《南海神廟碑》
又如:冊文(古代帝王祭祀時告天地神袛的文書);冊書(古時君王施於臣下的文書。有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諡冊、贈諡冊、祭冊、賜冊、免冊等十一種)
詞性變化
◎ 冊 cè
動
(1) 冊封,封爵 [grant in a imperial edict]
冊太子則授璽綬。——《新唐書·百官至》
又如:冊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冊正(把妾扶爲正室)
◎ 冊 cè
量
(1) 計算書本數量的單位 [copy]
且攜所著書及詩文辭稿本數冊。——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又如:人手一冊;這套書共印十萬冊
常用詞組
古代稱編綴竹簡成書為冊。後泛指書籍、簿本。《書經·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泛指書籍、簿本。如:「名人冊」、「畫冊」、「紀念冊」。
量詞。計算書本數量的單位。如:「人手一冊」、「第二冊」。
計謀。《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漢·王充《論衡·骨相》:「大梁人尉繚說秦始皇以併天下之計,始皇從其冊。」同「策 」。
賜封。如:「冊封」。唐·陳鴻《長恨傳》:「明年,冊為貴妃,半后服用。」
夾有繡花圖樣的紙本子。如:「樣冊子」、「樣冊兒」。
〔古文〕 ?【唐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革切,
?音柵。【說文】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又【玉篇】立也,?也。
又【集韻】通作策。【前漢·趙充國傳】全師保勝之?。
又【集韻】所晏切,音訕。本作柵,省作?,編竹木而爲落也。
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冊。?,古文?从竹。
(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者字依韵會補。尙書王命周公後作?逸誥、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爲矦伯、王使劉定公赐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後人多假策爲之。象其札一長一短,謂五直有長短。中有二編謂二橫。之形。蔡邕獨?曰:策,?也。其制:長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札,牒也,亦曰?。編,次?也。次?者,竹?長短相閒排比之,以繩横聯之,上下各一道。一?容字無多,故必比次編之,乃容多字。聘禮記云百名以上書於策是也。一?可容書於?,每?一行而已。不及百名書於方,則合若干行書之。百名以上書於策,方卽牘也。牘,書版也。??,竹爲之。牘,木爲之。一?不容則絫?爲之,國史?書葢如是。鄭注禮云:策,?也。此渾言之,不分别耳。?字五直,象一長一短,象其意而已,?之若干未可肊定也。蔡氏云:長者一尺,短者半之。此漢法如是。鄭引鉤命決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一尺二寸。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此古制也。見於聘禮、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今訂之如是,未知然否。鄭注尙書云:三十字一?之文。服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八字。漢志: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古文?有二十五字者,有二十二字者,是?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楚革切。十六部。凡?之屬皆从?。
(?)古文?。从竹。左傳:僃物典筴。釋文:筴本又作?,亦作策,或作?。按筴者,策之俗也。?者,正字也。策者,叚借字也。?者,?之古文也。左氏述春秋傳以古文,然則?其是歟。
国际音标 tsʰɤ˥˧ 日语读音 FUMI韩语罗马 CHAYK现代韩语 책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宝安腔] cak7 [梅县腔] cak7粤语 caak3潮州话 cêh4 (chh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