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ēng]
部首 总笔画 13
笔顺 ノフ丶丶フ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8C4B
基本字义
  1. 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祭祀时用作礼器。唐高宗《宗廟薦享别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簋登鉶,各宜别奠。”
英文翻译

英语 ceremonial vessel

法语 navire de cérémonie

详细解释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1. 古代盛肉食的器具,亦作為禮器之用。唐·高宗〈宗廟薦享別奠詔〉:「自今以後,宗廟薦享,爵及簠簋鉶,各宜別奠。」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豆】豋·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騰切,等平聲。【說文】禮器也。【爾雅·釋器】瓦豆謂之豋。【註】卽膏豋也。【疏】對文則木曰豆,瓦曰豋,散則皆名豆。【詩·大雅】于豆于豋。【傳】木豆薦葅醢,瓦豋薦太羹,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宋史·禮志】宗廟之祭,用太牢而三鉶。鉶旣設三,則豋亦如其數,請設三豋,實牛、羊、豕之湇以爲太羹。

又【元史·祭祀志】太羹每室三豋,和羹每室三鉶。

又通作鐙。【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集韻】或作?。 【說文】本作?,从?,持肉在豆上,會意。隸作豋。【毛氏曰】登降之登,上从癶,癶音撥。豋豆之豋,上从月从又,月卽肉字,又卽手字,持祭肉于豆之義。二字取義不同。【六書略】豋,豆也。借爲升登之登。合登、豋爲一,誤。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禮器也。从廾持肉在豆上。讀若鐙同。都縢切文六 重一

《說文解字注》

(?)禮器也。生民曰:于豆于登。釋器、毛傳皆曰:瓦豆謂之登。毛云:登薦大羹。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登、鐙皆假借字。劉氏台拱曰:詩、爾雅皆作登。釋文、唐石經、篇、韵皆無豋字。玉篇有?字。俗製豋字改經,非也。从持肉在豆上。會意。讀若鐙同。都縢切。六部。文六 重一?篆當次豆篆之下、梪篆之上,說解當云豆也,乃合。豆本陶瓬爲之,故不云瓦豆也。今非其次,疑許本無此篆,淺人妄增之。籒文登作?,又或益之肉成此字。云从廾持肉在豆上,亦非也。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əŋ˥ 日语读音 TAKATSUKI

客家话 [客英字典] den1 [海陆腔] den1 [台湾四县腔] den1 [梅县腔] den1 [陆丰腔] den1粤语 dang1

近代音 中古音 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登部 ;王力系统:端母 蒸部 ;

豋的同音字
豋同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