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大全

潘耒

[清代]
潘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一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藏书室名遂初堂、大雅堂,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潘柽章弟。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终以浮躁降职。其文颇多论学之作,也能诗。所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潘耒的诗文(2)

人物生平

顺治三年(1646),潘耒出生于江南吴江县(今属江苏苏州)的一家书香门第。六岁丧父,依兄潘柽章生活。潘柽章,字圣木,号力田,康熙二年(1663)因浙江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与吴炎同被凌迟于杭州弼教坊。其嫂沈氏流放就道,时耒年仅十七,徒步送之。沈氏流放至广宁(辽宁省北镇县),中途流产,服药自杀。耒曾有《恸哭七十韵》《阁谷歌》《度关曲》三首诗为其兄所遭庄史之祸而作。
潘耒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过目不忘,曾先后受业于长兄柽章、吴炎、王锡阐、徐枋、顾炎武等著名学者,博通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嗜好收藏砚台,并根据砚的形状、质地,分刻铭文,闲睱独自把玩,自得其乐,人称其有“石癖”。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诏举“博学鸿儒科”,潘耒为左谕德卢琦和刑部郎中谢重辉交章推荐。试后,潘耒名列二等第二名,以布衣身份被授为翰林院检讨,参与《明史》修纂,主纂《食货志》六卷。潘耒在京为官五年,其间,除参修《明史》外,又被康熙帝亲自简拔为日讲起居注官,出任会试考官,分校礼闱。他对于时政亦多有建白,后因精敏敢言,无稍逊避为忌者所中,以浮躁降职,后因母忧归,遂不复出。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阳将顾炎武《日知录》三十二卷本刻版行世,潘耒在《日知录》原序曰:“当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语学问者,必敛衽推顾先生”,并谓此书“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南巡,复耒原官,越三年,皇帝又南巡,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耒,耒曰:“止止止,吾初志也,吾分也。”并附一首《老马行》以谢,竟不复出。
潘耒晚年崇信佛学,好山水,遍游天台、雁荡、武夷、黄山诸名山,为文记之,名篇有《游南雁荡记》、《火焰峰》、《天柱峰僧饷黄独》、《仙居诸山游记》等。

潘耒的诗文

二姜先生祠

轼辙齐名世早知,百年忠义系人思。忠传折槛排奸日,义想衔刀伏阙时。


两地青磷埋宿草,一山红树妥新祠。吴门野老多相识,雪涕争看《幼妇碑》。

汴河行为方中丞欧馀作

汴河之上河如弓,汴河之下河如龙。弓行千里正一曲,龙性变化无常踪。


神禹凿九河,放著渤海中。千五百年尚一决,大伾不北而趋东。


遂令梁泗间,至今朝陆暮壑无终穷。杀湍捧土谅非策,排沙漉海难施功。


《河渠》之书一寸纸,蜩螗万喙听者聋。提纲挈目示要领,客邸幸见中丞公。


中丞勋绩高当代,保障之功汴河最。汴城万里初为鱼,河北金堤又横溃。


公也捧节来治河,赤手与塞滔天波。指挥人徒三十万,北河柳尽南河柯。


大帚如山小如堞,一浪不敌冲风过。晨餐掬泥土,夕眠枕盘涡。


以身为石发为草,乃感帝力鞭鼋鼍。荆隆口闭神马塞,汴河南北重蚕麻。


岂知功高定遭忌,讴吟翻促弹章至。旋闻东郡罢王尊,那得通侯赏延世。


自尔长揖还东山,角巾啸傲江湖间。弈秋敛手向棋局,坐看黑白纷斑斓。


昨闻清口决,又报漕河干。高堰塞复漏,归仁筑未完。


胸中热血不可呕,相逢当路只缄口。丁宁翻向芒鞋客,画笏川原尽纡直。


淮泗之间皆土山,眼前此意无人识。养痈裹创愁内蚀,不病河南病河北。


负薪沉璧徒区区,疏不成疏塞非塞。吁嗟天意难可知,劝君且尽金屈卮。


淮黄清浊乱已久,南土岂合偏疮痍。复禹旧迹理亦得,灾黎百万将安之?


吁嗟天意难可知!且为公歌汴河诗,洗眼坐待河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