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起
[唐代]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钱起的诗文(715)
轶事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块儿来说,却往往并不使人满意;事实上,就是个中人士自己有时也未必都觉得满意——这可真是忒有意思了。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人,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①但钱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居然嗤之以鼻道:“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②也有人把钱跟并列,而此后的评论者却又觉得钱的水平远远逊色于刘。③ 但不论怎么说,钱起的诗作水平固然是很不简单的。尽管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席上不得不服了,④但他也曾在江淮诗人满座的情况下,因诗笔擅场,便一举摘得该次诗会的桂冠。 吴兴人钱起小时候就极其聪明,还在乡里时他已很受人赞赏。有一次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就仔细聆听起来。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钱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玄宗天宝十载(751年),钱起参加“粉闱”考试,那试题就是《湘灵鼓瑟》,要求写作一首五言排律诗。他知道这题目出自《楚辞·远游》里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由于对《楚辞》的格外熟悉,因此他自然很高兴;但在真正构思写作时,却久久未能完稿。正在迟疑间,钱起忽然想起那天晚间户外吟诗声的韵脚不也属于“九青”部吗?而且,如果把那联诗用在自己这诗结尾的话,不也是天衣无缝吗?想到这里,他很快地便写成全篇,并提前交卷了。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⑤就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着: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⑥ 李考官一再摇头晃脑地轻声吟诵着,他完全被诗中这优美的意境征服了;就是后来在试房里休憩时,他还一再叹赏着,并对之拍案叫绝道:“像这样高妙空灵的结句,只有神物相助才能写得出来啊!”于是,李便把钱置于高第;没过多久,钱就被授予校书郎一职。而此后,他的诗作还得到了大诗人的大力赞扬,说钱诗颇有“高格”。至于后来著名诗人如苏东坡、秦少游等人所用“湘灵鼓瑟”这一意象时,就几乎没有不以钱起这诗为蓝本的,却居然忘了它更早的出处《楚辞》!因为后来人们的那些语句的意蕴,都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一空灵的意蕴大有关系,而非《楚辞·远游》里的意象。而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传承现象了吧?
介绍
,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等号称大历十才子。钱起长于五言,词彩清丽,音律和谐。因与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对此,钱起很不满意,傲然说道:“郎士元安得与余并称也?”但是,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钱起诗作的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谐婉,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
钱起的诗文
谢张法曹万顷小山暇景见忆
乐道随去处,养和解朝簪。茅堂近丹阙,佳致亦何深。
退食不趋府,忘机还在林。清风乱流上,永日小山阴。
解箨雨中竹,将雏花际禽。物华对幽寂,弦酌兼咏吟。
自昔仰高步,及兹劳所钦。郢歌叨继组,知己复知音。
退食不趋府,忘机还在林。清风乱流上,永日小山阴。
解箨雨中竹,将雏花际禽。物华对幽寂,弦酌兼咏吟。
自昔仰高步,及兹劳所钦。郢歌叨继组,知己复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