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大全

高适

[唐代]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的诗文(489)

人物生平

  唐朝
长安四年(704年),
出生。
  朝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
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适三十二岁。应征赶赴长安,落第。
  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适三十三岁。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宝九年(750年),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
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唐朝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唐朝广德二年(764年),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艺术特色

  
是盛唐时期“边塞
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主要作品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主要有以下几类: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高适的诗文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忆昨相逢论久要,顾君哂我轻常调。羁旅虽同白社游,
诗书已作青云料。蹇质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幸逢明盛多招隐,
高山大泽征求尽。此时亦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
犁牛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远路鸣蝉秋兴发,
华堂美酒离忧销。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过卢明府有赠

良吏不易得,古人今可传。静然本诸己,以此知其贤。


我行挹高风,羡尔兼少年。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


明日复行春,逶迤出郊坛。登高见百里,桑野郁芊芊。


时平俯鹊巢,岁熟多人烟。奸猾唯闭户,逃亡归种田。


回轩自郭南,老幼满马前。皆贺蚕农至,而无徭役牵。


君观黎庶心,抚之诚万全。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能奏明廷主,一试武城弦。

信安王幕府诗

云纪轩皇代,星高太白年。庙堂咨上策,幕府制中权。


盘石藩维固,升坛礼乐先。国章荣印绶,公服贵貂蝉。


乐善旌深德,输忠格上玄。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


圣祚雄图广,师贞武德虔。雷霆七校发,旌旆五营连。


华省征群乂,霜台举二贤。岂伊公望远,曾是茂才迁。


并秉韬钤术,兼该翰墨筵。帝思麟阁像,臣献柏梁篇。


振玉登辽甸,摐金历蓟壖。度河飞羽檄,横海泛楼船。


北伐声逾迈,东征务以专。讲戎喧涿野,料敌静居延。


军势持三略,兵戎自九天。朝瞻授钺去,时听偃戈旋。


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云端临碣石,波际隐朝鲜。


夜壁冲高斗,寒空驻彩旃。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


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


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落梅横吹后,春色凯歌前。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曳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淑,能诗匪仲宣。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