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者大全

谢应芳

[元代]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谢应芳的诗文(218)

学术主张

  
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
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
、唐代
)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生平

  
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辞不就。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
  
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当时,朝中高官与在野缙绅们路过常州,必定要去芳茂山上“龟巢”拜访龟巢老人。不管来的人官阶多高、名声多大,谢应芳都平等相待,决不低下阿谀,而且议论必及民生、言谈必论向善。

食里情怀

  
到了老年,牙齿尽落,常为咀嚼而发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访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齿牙不利,特意精心制作了几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费力咀嚼。食毕,谢应芳言道:“凡人年老者,以肉养之,古今一致。然老而无齿,则肉林之盛,禁脔之供,其如朵颐何?求其甘软若豆腐者,
谓养老之善物也。”并欣然提笔作《豆腐
》:“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谢应芳的诗文

次韵陈维寅苏杭怀古各三首 其三

奕奕让王宫,遥遥延陵墓。吴侬奉烝尝,春秋几霜露。


胡为后之人,无复继高步。

代简张希尹

余生寡谐俗,老去得知己。论交固云晚,莫逆良可喜。


联翩诸侯客,寂寞著书事。夜分青藜火,昼并乌皮几。


几回论班马,一笑观亥豕。烟云挥洒外,风月吟啸里。


蚶杯酌流霞,兽炉爇沉水。佳哉《水调》词,清我尘俗耳。


朱弦听者希,《白雪》和能几。别来怀盍簪,梦见承倒屣。


帷林大江边,瓢巷横山趾。秋风落梧叶,甘雨熟菰米。


相望不三舍,相过堪一苇。诗筒继元白,通家犹孔李。


况于阿戎谈,亦与诸任齿。尚友古之人,厥德薰晋鄙。

如梦令·松菜酒香春瓮

松菜酒香春瓮。更有麻姑相送。日日泻流霞,添我胸中铅汞。珍重。珍重。浮世本来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