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清代医家林珮琴编者,首刊于咸丰元年,是一部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参考书。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
序
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今属江苏)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岁。嘉庆戊辰(1808年)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进而学医,后业于孙庆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肿胀门),精于医术,融会贯通《灵枢》、《素问》、《难经》诸书,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他虽然不以医为专业,但是诊治病人很多。晚年请病人归还药方,选择其中重要的立医案,题为《证治类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书分门别类,前面是论述,药方次之,医案又次之。根据经典著作立论、用方,与《沉氏尊生书》体裁大略相同。此外,他还着有《米燕草堂四书文》五百余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他的儿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医传行医。(见《羲桐府君传略》) 林佩琴博学通医,而不以医为专业,可作为儒医者代表。他的《类证治裁》一书,分门别类、前论、次方、后案,与《沉氏尊生书》体裁相仿,而言简法备,较之沉书更为明晰。 ► 相关名句
全书8卷,设卷首一卷。除卷首为论述医理外,其他各卷主要载内科、杂病、外科、五官科及妇科的各种疾病。每一病下概要而明晰地论述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象及选用的治法和方药。同时每病大多附有医案,提供了自己的临床心得, 其中有的是与他人同治一人,同用一方,而只是药量稍加变化 ,收效却相当显著,充分揭示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书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中医“活”的灵魂。同时证候翔备,用药精当,全书理法方药通融一体。近代医家曾誉之为“实用内科学”、“教科书”,这不难看出它的独到之处。
兹以初刻本为底本,又广搜校本,整理刊行,以飨读者。
==============================================================================
序
林佩琴,字云和,号羲桐,清代丹阳(今属江苏)人。出生于1722年(清干隆三十七年),卒于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享年67岁。嘉庆戊辰(1808年)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己巳(1809年)后进而学医,后业于孙庆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肿胀门),精于医术,融会贯通《灵枢》、《素问》、《难经》诸书,而不泥古。白天教授生徒,灯下披阅方书,历数十年。他虽然不以医为专业,但是诊治病人很多。晚年请病人归还药方,选择其中重要的立医案,题为《证治类裁》,凡八卷,并附外科。此书分门别类,前面是论述,药方次之,医案又次之。根据经典著作立论、用方,与《沉氏尊生书》体裁大略相同。此外,他还着有《米燕草堂四书文》五百余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他的儿子林芝本,字筠石,也按医传行医。(见《羲桐府君传略》) 林佩琴博学通医,而不以医为专业,可作为儒医者代表。他的《类证治裁》一书,分门别类、前论、次方、后案,与《沉氏尊生书》体裁相仿,而言简法备,较之沉书更为明晰。 ► 相关名句
卷之一 中风(真中风类中风)
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卷之一 暑症
卷之一 湿症(附风湿、湿热、寒湿、暑湿、中湿)
卷之一 疫症
卷之二 欬嗽
卷之二 喘症
卷之二 吐血
卷之二 H5血
卷之四 癫狂
卷之四 怔忡 惊恐(附卑惵)
卷之四 霍乱
卷之四 痢症
卷之五 痹症
卷之六 目症
卷之六 喉症
卷之六 胃脘痛(附胃脘痈)
卷之七 淋浊
卷之七 阳痿(附丸冷、茎缩、茎纵、强中、下疳)
卷之七 便血(附肠风脏毒)
卷之七 二便不通
卷之七 闭癃遗溺(附胞 痹)
卷之七 脱肛(附肛头痒 痛)
卷之七 痔漏(附耳痔、鼻痔、脑漏、偷粪鼠疮、跨马痈)
卷之八 经闭
卷之八 胎前(附恶阻、胎漏、胎动、胎不长、胎大、胎堕、半产〕
卷之八 前阴诸疾
卷之八 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