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名著 >  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写于南宋淳熙五年,即公元1178年,作者袁采。据说,此人秉性刚正,为官廉明,颇有政绩。
宋代以前的家训,虽数量不少,但大多意求“典正”,不以“流俗”为然。而南宋官吏袁采的这部家训,却一反前人,立意“训俗”。故而书成之后,他将其取名为《俗训》,明确表达了该书“厚人伦而美习俗”的宗旨。后来,袁采请他的同窗好友、权通判隆兴军府事刘镇为自己的家训作序,刘镇在序中谈到袁采的这部书,“其言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屈,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刘镇《袁氏世范序》,《丛书集成初编》第974册,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下引《袁氏世范》,只注篇名)。 他认为这部家训不仅可以施之于袁采当时任职的乐清一县,而且可以“远诸四海”;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可以“垂诸后世”、“兼善天下”,成为“世之范模”,因而更名为《袁氏世范》。《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内容非常详尽。《睦亲》凡60则,论及父子、兄弟、夫妇、妯娌、子侄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具体分析了家人不和的原因、弊害,阐明了家人族属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涵盖了家庭关系的各个方面。《处己》计55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治家》共72则,基本上是持家兴业的经验之谈。下面仅就其中的伦理教化思想作些分析阐述。

(一)《睦亲》篇

在《睦亲》篇中,袁采不是说教式的提出一些条文要求,而是从人的不同性格、性情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家庭失和的原因。他认为只有弄清症结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不睦。按他的解释,即使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其“人性”也是不同的,“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俭、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拿,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既然人的禀性有如此差异,假如做父亲的硬要儿子的禀性适合自己、做兄长的硬要弟弟的禀性适合自己,那么对方未必心甘情愿。这样“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况且临事之际,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非,有的认为应该先做,有的认为应该后做……这样每个人各持己见,都想让对方服从自己,必然会发生争执。一次次争执的结果,就会使彼此不睦乃至“终身失欢”。如何解决这个导致家人不和的根本问题,袁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性不可以强合。为父兄和为子弟者,居家之道应该是尊重对方的人格和禀性,而不是要对方“同于己”、“惟己之听”。二是善于反思自己。袁采提出为父者和为子者如果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处理双方的关系,待人如己,这样的家庭没有不睦之理。三是处家贵宽容忍让。袁采认为,自古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平就有高低之分,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这就要父子、兄弟、夫妇“宽怀处之”,互相忍让。

袁采在《睦亲》篇中还提出了许多调适家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比如,在父母与子弟的关系上,他提出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父慈子孝;二是父母爱子要“贵均”。这两个方面,前人的家训中虽也曾论及,但袁采的道理讲得更为入情入理、细致周到。他指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这样,就“无偏胜之患也”。在父母对子女的憎爱方面,袁采以自己的经验体会,加上对当时社会民风的观察,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做父母的往往偏爱幼小的子女,特别关心怜恤子女中的贫穷者,而做祖父母的则不同,他们偏爱的往往是长孙。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弄不好会成为兄弟不和的原因。故而做长辈的一般情况下应该对子弟一视同仁,不可偏憎偏爱,否则“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以爱之适所以害之也”。因此,做父母的应该“均其所爱”。不仅如此,为人父母者还要避免对子弟的“曲爱”、“妄憎”两种错误倾向;要注意教子宜早、宜正,“子幼必待以平,子壮无薄其爱”。只有这样处理父子关系,家庭才能和睦。

在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睦亲》篇也提出了不少准则。如:分配财物要公平,不必斤斤计较;兄弟子侄同居“长幼贵和”,“相处贵宽”,“各怀公心”,不能私藏金宝,不可听背后之言;对亲戚故旧贫穷者要随力周济,收养年老而子孙不孝的亲戚,当虑后患;对孤儿寡母要体恤照顾;因亲结亲,尤当尽礼;收养义子,应当避免争端;父祖年高须早立公平遗嘱,以免家人争讼……(二)《处己》篇

《处己》篇里,袁采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的教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袁采从宿命论立场出发认为,“富贵乃命分偶然,岂能以此骄傲乡曲”?如果本身贫寒而致“富厚”、“通显”,也不应“以此取优于乡曲”;若是因为继承父祖的遗产或沾父祖的光而成显贵,在乡亲面前耍威风,那更是可羞又可怜。尤其可贵的是,袁采批评了一些势利人的做法。这些人“不能一概礼待乡曲,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见有资财有官职者,则礼恭而心敬,资财愈多,官职愈高,则恭敬又加焉。至视贫贱者,则礼傲而心慢,曾不少顾恤。殊不知彼之富贵,非我之荣;彼之贫贱,非我之辱,何用高下分别如此”?

其二,人贵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袁采认为,忠信笃敬、公平正直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取重于乡曲之术”。但是,他对忠信笃敬的解释与传统的解释很不相同,尤其是“忠”。他说:“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其三,严己宽人,过必思改。袁采认为,对忠信笃敬、公平正直这一做人的重要准则,应该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他认为,人不能无过,但过必思改。同时要宽厚为怀,以直报怨,不要计较人情的厚薄。若“处己接物,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他还告诫子弟,要见得思义,以礼制欲。

其四,谨慎交游,近善远恶。在社会交往方面,袁采要求子弟近君子而远小人,但不赞成有的人家为防子弟从事“酒色博弈之事”而“绝其交游”的做法,认为这样不仅会使子弟缺乏社会阅历,“朴野蠢鄙”,而且一旦“禁防一弛,情窦顿开,如火燎原,不可扑灭”,会干出更大的错事。不如“时其出入,谨其交游,虽不肖之事,习闻既熟,自能识破,必知愧而不为”。这种积极疏导而不是消极防备的方法,可以不断增强年幼子弟对不良行为的抵抗能力。

其五,处事无愧心,悔心必为善。这是袁采对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的见解,他说:“今人有为不善之事,幸其人之不见不闻,安然自肆,无所畏忌。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凡吾之处事,心以为可,心以为是,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吾之处事,心以为不可,心以为非,人虽不知,神已知之矣。”这种见解尽管是唯心主义的,但却以朴素的语言,通俗地阐释了在中国道德修养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儒家“慎独”思想,因而更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接着,袁采进一步表述了活到老修身到老的思想,这就是常具“悔心”,不断反醒自己,长善救失。他指出:“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而人不自知也。古人谓行年六十,而知五十九之非者,可不勉哉!”

除了上述待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之外,袁采还告诫子弟家人注意日常举止、言谈乃至服饰方面的小节。诸如:言谈和颜悦色,不可“颜色辞气暴厉”;经市井街巷、茶坊酒肆应举止端庄,遇到醉汉宜即回避;衣饰应整洁干净,“不可鲜华”、“异众”。
(三)《治家》篇

《治家》篇所论家政管理几乎涵盖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仅举部分,便可窥见袁采治家训俗的良苦用心和可贵的人道情怀。

家庭安全方面。从安居才能乐业出发,袁采将家庭的安全放在家庭治理的首位加以强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袁采指出四点:一是宅舍坚牢。墙垣要高厚,藩篱要周密,门窗要牢固。二是山居须置庄佃。若是住在山谷村野僻静的地方,要在附近盖些房屋,请一些人口多的朴实人家居住,以便有个照应。三是防盗防火,多加巡视。四是家人尤其是年幼子弟的人身安全。袁采嘱告家人,不要让小孩戴金银首饰,以免被贼人图财害命;不要让小孩单独到街市上去,以免被人诱拐而骨肉离散。至于其他一些危险的地方,都要注意,“人之家居,井必有干,池必有栏,深溪急流之处,峭险高危之地,机关触动之物,必有禁防”。

奴婢和佃户的管理方面。一般有家训传世的,大都家道富殷,至少也是中产之家,故而都雇佣奴婢供其使用,土地也租给佃户耕种,这就牵涉到对他们的管理问题。对此,袁采花了不少笔墨谈论。他认为雇佣仆人,要选那些“朴直谨愿、勤于任事”的,不要用“异巾美服、言语狡诈”的轻浮之人;雇用奴仆最好是本地的,外地的要问清来历,并经过中间人签订契约。对待奴婢要宽恕,有过错要多教诲,不可动辄鞭打辱骂,即使犯有奸盗等罪,也要送官府治罪。要关心奴婢的生活,“衣须令其温,食须令其饱”;奴婢的住处要经常检点,“令冬时无风寒之患”;奴婢有病应送外医治。雇用女仆年满要送还其家人。袁采深知佃户的辛苦劳动是自己的“衣食之源”,因而要求家人体恤他们,视同骨肉,“遇其有生育婚嫁,营造死亡,当厚周之。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水旱之年,察其所亏,早为除减。不可有非礼之需,不可有非时之役”。

乡亲邻里关系方面。袁采提出邻居间要和睦相处,平日多加抚恤,有事相互照应。不要让自家的小孩损坏邻居的花果树木,不要让自家的牛羊鸡鸭践踏、啃啄邻居的庄稼。乡里有造桥修路的公益事业,要尽力予以资助。
其他家政管理涉及伦理教化的方面还有:置办田产,要公平交易;经营商业,不可掺杂使假;借贷钱谷,取息适中,不可高息;兄弟亲属分割家产,要早印阄书,以求公正免争;田产的界至要分明;尼姑、道婆之类人等不可延请至家;税赋应依法及早交纳,等等。



袁采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士大夫,所论睦亲、处己、治家之道,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可能不带有阶级的偏见。《袁氏世范》中的缺陷和糟粕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富贵命定的人生观。袁采认为“富贵自有定分”、“死生贫富,生来注定”,都是造物主的安排。世事的变更,家族的成败胜衰都是“天理”的规定,“人力不能胜天”,所以人应当顺应天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
其次,主张因果报应的轮回说。袁采宣扬善恶报应的观点,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处己》)。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从劝人向善、增善少恶的目的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尽管袁采是个有神论者,但他同时认为,如果人做坏事而祈求神灵的庇佑,也照样要受到神的惩罚。由此也可见其劝善的良好愿望。

再次,鄙视奴婢下人。袁采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官吏,他的家训中尽管要求对仆人多加关心,但始终认为他们是愚笨的下等人。他说“奴仆、小人就役于人者,天资多愚,作事乖戾背违”,他们“性多忘”、“性多很”(《治家》),因而不能委以重任。他要求奴仆当使饱暖,还是为了“此辈既得温饱,虽苦役之,彼亦甘心”(《治家》)的自家利益;他要求不可鞭挞奴仆,也是怕出意外。尽管如此,比起那些不将下人当人看的吝啬、凶狠的地主来,袁采还算是比较开明和人道的。


==============================================================================


作者:夏家善主编;贺恒祯,杨柳注释前言:袁采,字君载,宋代信安检(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登进士第三,官至监登闻检院。曾任乐清县县令,廉明刚直,政声颇佳。

在乐清,袁采修县志十卷,又著有《政和杂志》、《县令小录》等,可惜多亡失。《世范》一书就是作者在乐清时所著。

由于袁采对为人处事、人伦教育特别感兴趣,而且也很有研究。为了在乐清这个地方淳正风俗,化导人伦,他于宋孝宗五年写成这本《世范》。最初书名叫《俗训》。然而,出人所料的是,该书一成,远近便争相抄录。“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袁采这才开始刻版印刷。

印行时由他的同学、府判刘镇作序。刘镇拿到此书时,爱不释手,“详味数月”,给这本书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本书“岂唯可以行诸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就是说袁采这部书其价值足以刊行全国,流传后世。于是,刘镇建议袁采将书名改为《世范》。袁采谦虚地认为言过其实,但最终还是同意更名为《世范》。后世又称《袁氏世范》。

《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这本书论述立身处世之道不同与一般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四库全书》在《袁氏世范》提要里讲:“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又说:“大要明白切要,使览着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卷一睦亲,主要讲家庭和睦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卷二处己,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是持家兴业的一些道理,亦颇精彩。《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进,甚至敢于反传统。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则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把“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那一套伦理强加在人们头上。譬如,袁采的《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世范》里有许多句子确实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不胜枚举。《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都将它奉为至宝。今天我们在校点该书时,也深深地为书中的一些卓越深邃的见地所打动,为它对世态人伦的深刻认识所折服,认为该书的确堪称立身处世的楷模。尤其是在今天,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浏览该书,如同交给你一把打开世态不解之门的钥匙,使你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世事,使你终身远祸近福,万事顺达。

袁采的《世范》面世以来,流传甚广,故版本较多,我们依据《四库全书》所收《袁氏世范》为底本,进行校注。对于原书中的讹误之处,随手改正,不再另出校勘记。为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译文采用译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阐明其道理。同时,在每一篇之后,加点评文字,或录历代立身处世的故事,与正文相参;或剖析原文,以解读者之惑。另外,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我们在每一段原文之前都加拟了标题,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此一并注明。由于学识水平有限,点校过程中,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修远于1998年11月3日 相关名句
《四库全书·世范》提要 世范卷上 睦亲·性格不可强求一致 世范卷上 睦亲·人宜将心比心 世范卷上 睦亲·处家多想别人长处 世范卷上 睦亲·居家贵宽容 世范卷上 睦亲·父兄之间莫辩曲直 世范卷上 睦亲·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 世范卷上 睦亲·亲戚之间莫记仇 世范卷上 睦亲·当家需要理解 世范卷上 睦亲·顺适老人意 世范卷上 睦亲·笃孝感动天地 世范卷上 睦亲·为人岂可不孝 世范卷上 睦亲·父母爱子应适当 世范卷上 睦亲·爱子莫若使其立业 世范卷上 睦亲·教子莫若使其有所学 世范卷上 睦亲·教子勿待长成之后 世范卷上 睦亲·父母爱子不可偏 世范卷上 睦亲·父母多念贫子 世范卷上 睦亲·待子孙不可有厚薄 世范卷上 睦亲·爱幼子,人之常情 世范卷上 睦亲·祖父母多疼爱长孙 世范卷上 睦亲·对公婆当一意承顺 世范卷上 睦亲·对待家人宜公心 世范卷上 睦亲·长幼同居贵和睦 世范卷上 睦亲·兄弟各安贫富 世范卷上 睦亲·分财产贵公允 世范卷上 睦亲·居家不必私藏金宝 世范卷上 睦亲·兄弟之间勿争财 世范卷上 睦亲·兄弟失和,不如早分家 世范卷上 睦亲·对待家事要热心 世范卷上 睦亲·居家相处贵宽容 世范卷上 睦亲·叔侄如父子 世范卷上 睦亲·身教重于言传 世范卷上 睦亲·背后之言不可听 世范卷上 睦亲·亲戚不宜多借贷 世范卷上 睦亲·借贷不如周济 世范卷上 睦亲·子孙勿得败祖德 世范卷上 睦亲·子弟贪愚勿使仕宦 世范卷上 睦亲·家业兴衰系子弟 世范卷上 睦亲·养子亦需慎重 世范卷上 睦亲·己子不可轻与人 世范卷上 睦亲·别人之子不可轻易收养 世范卷上 睦亲·收养义子当无争端 世范卷上 睦亲·孤女寡妇,安全居处 世范卷上 睦亲·续娶后妻需慎重 世范卷上 睦亲·寡妇应自养幼子 世范卷上 睦亲·幼定终身弊处多 世范卷上 睦亲·议亲贵人品 世范卷上 睦亲·婚配需条件相当 世范卷上 睦亲·媒人之言不可轻信 世范卷上 睦亲·男女本应平等对待 世范卷上 睦亲·妇人年老宜善待 世范卷上 睦亲·收养亲戚当得法 世范卷上 睦亲·分配财产务均平 世范卷上 睦亲·立遗嘱宜公平 世范卷上 睦亲·遗嘱之文宜预为 世范卷中 处己·人之智识有高下 世范卷中 处己·富贵不宜骄横 世范卷中 处己·礼不可因人而异 世范卷中 处己·人生贵贱皆天命 世范卷中 处己·世事更变本无常 世范卷中 处己·人生甜苦参半 世范卷中 处己·富贵自有定数 世范卷中 处己·随遇而安方为福 世范卷中 处己·事不可苟成 世范卷中 处己·先天不足,后天补之 世范卷中 处己·人各有所长 世范卷中 处己·待人不可轻慢嫉妒 世范卷中 处己·忠信笃敬,圣人之术 世范卷中 处己·严律己宽待人 世范卷中 处己·做事须问心无愧 世范卷中 处己·神灵不佑为恶者 世范卷中 处己·公平正直不可恃 世范卷中 处己·知耻近乎勇 世范卷中 处己·为恶必遭天谴 世范卷中 处己·善恶自有报应 世范卷中 处己·人能忍则不起争端 世范卷中 处己·小人当远之 世范卷中 处己·老成之言更事多 世范卷中 处己·君子有过必改 世范卷中 处己·少说为佳 世范卷中 处己·小人作恶不必谏 世范卷中 处己·别人不善,我以为鉴 世范卷中 处己·正人先正己 世范卷中 处己·别人议论不足畏 范卷中 处己·奉承之言多奸诈 世范卷中 处己·凡事不可过分 世范卷中 处己·盛怒之下,言语慎重 世范卷中 处己·与人言语,平心静气 世范卷中 处己·对待老人让三分 世范卷中 处己·与人交游,当有分寸 世范卷中 处己·以才德服人 世范卷中 处己·作恶多必受天谴 世范卷中 处己·君子小人应分清 世范卷中 处己·在朝在野,互相理解 世范卷中 处己·小人不必责以忠信 世范卷中 处己·卖假药必遭报应 世范卷中 处己·严肃端庄,不受轻侮 世范卷中 处己·不可奇装异服 世范卷中 处己·居乡不可奢华 世范卷中 处己·妇女衣饰不可出众 世范卷中 处己·人之所欲,应遵礼义 世范卷中 处己·财色不可苟得 世范卷中 处己·人不可迷途情欲 世范卷中 处己·子弟应适当交游 世范卷中 处己·持家常存忧惧 世范卷中 处己·家富不可懈怠 世范卷中 处己·持家宜量入为出 世范卷中 处己·居家宜为长久计 世范卷中 处己·节俭宜持之以恒 世范卷中 处己·凡事有备而无患 世范卷中 处己·居官持家本一理 世范卷中 处己·子弟当致学 世范卷中 处己·荒淫必为患 世范卷中 处己·周济当择人 世范卷中 处己·虽贫亦不可轻受人恩 世范卷中 处己·受恩必报 世范卷中 处己·人情固有厚薄 世范卷中 处己·以直报怨 世范卷中 处己·万般无奈方诉讼 世范卷下 治家·严防门户安全 世范卷下 治家·僻静之地,聚众而居 世范卷下 治家·夜间谨防盗 世范卷下 治家·宅院夜间宜巡逻 世范卷下 治家·穷盗勿追 世范卷下 治家·少蓄积,慎防盗 世范卷下 治家·防盗宜得法 世范卷下 治家·为富不仁盗亦恨 世范卷下 治家·失物不可乱猜疑 世范卷下 治家·和睦邻居以防不虞 世范卷下 治家·火起多由厨灶 世范卷下 治家·起居慎防火 世范卷下 治家·室外防火亦重要 世范卷下 治家·特别情境,更应防火 世范卷下 治家·小儿银饰易致祸 世范卷下 治家·小儿不可独自外出 世范卷下 治家·谨防孩童临危 世范卷下 治家·待客不宜强进酒 世范卷下 治家·谨防仆人奸盗 世范卷下 治家·居家不宜赌搏 世范卷下 治家·仆佣当选勤谨朴实 世范卷下 治家·轻浮诡诈之仆不可用 世范卷下 治家·贪生乃人之本性 世范卷下 治家·孩子宜亲自为养 世范卷下 治家·狡诈子弟不可用 世范卷下 治家·用人需选忠厚者 世范卷下 治家·善待佃户 世范卷下 治家·妇儿不可私自借贷 世范卷下 治家·不让生人轻易入宅 世范卷下 治家·兴修水利 世范卷下 治家·修治河渠获利多 世范卷下 治家·荒山宜植果木 世范卷下 治家·勿因小事罪邻里 世范卷下 治家·田界宜分明 世范卷下 治家·钱谷不可多借人 世范卷下 治家·与人交易要公平 世范卷下 治家·无故不可举债 世范卷下 治家·纳税要积极 世范卷下 治家·公益事业要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