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写人的诗集1659条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送李遂之越

未习风波事,初为东越游。露沾湖草晚,月照海山秋。


梅市门何处,兰亭水向流。西兴待潮信,落日满孤舟。

送陶少府赴选

陶君官兴本萧疏,长傍青山碧水居。久向三茅穷艺术,


仍传五柳旧琴书。迹同飞鸟栖高树,心似闲云在太虚。


自是葛洪求药价,不关梅福恋簪裾。

广武怀古

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


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乡山遥可见,西顾泪盈睫。

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赠郑征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

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放少师行脚时颂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

黄莺

春云薄薄日辉辉,宫树烟深隔水飞。


应为能歌系仙籍,麻姑乞与女真衣。

怀素上人草书歌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馀。神清骨竦意真率,


醉来为我挥健笔。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毫骤墨剧奔驷,


满坐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南乡子 其四

乘綵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集宿姚殿中宅期僧无可不至

殿中日相命,开尊话旧时。馀钟催鸟绝,积雪阻僧期。


林静寒光远,天阴曙色迟。今夕复何夕,人谒去难追。

女冠子·含娇含笑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梦想。

争臣论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