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中性
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例子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 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歇后语 夏天发抖
谜语 热身战;六月打颤
感情 不寒而栗是中性词。
繁体 不寒而慄
英语 tremble with fear
俄语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日语 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法语 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trembler de crainte,de peur,d'effroi)
【成语】:
【拼音】:bù hán ér lì
【简拼】:bhel
【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滑民佐吏为治。”
【示例】: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近义词】: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词】: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歇后语】:夏天发抖;六月天全身发抖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怖的场合
【英文】:one's blood runs cold < one's blood turns to ice; 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
【日文】: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法文】: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