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白~”、“赤白~”、“噤口~”等名。
- 〔~疾〕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等。
- 见“瘌”字“瘌痢”。
英语 dysentery
德语 Dysenterie, Ruhr (S)
法语 diarrhée,dysenterie
详细字义
◎ 痢 lì
〈名〉
(1) (形声。从疒( jí),表示与疾病有关,利声。本义:病名。即“痢疾”) 同本义 [dysentery]
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曹操《魏武令》
(2) 又如:痢症(痢疾)
病名。一种由细菌或阿米巴原虫所感染的肠道炎症。患者有强烈的腹泻及腹绞痛,解便频繁且稀薄,严重时便中有血,并伴随著电解质和水分的流失,而导致严重虚脱。也称为「痢疾」。
【廣韻】【集韻】?力至切,音利。瀉也。【正字通】方書分血痢,氣痢,赤痢,白痢,泄痢,酒痢,虛痢,五色痢,水穀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勞痢,暴痢,久痢。諸證皆濕熱積滯,暑毒虛滑所致。
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古文利。力至切
(利)銛也。銛者,臿屬。引伸爲銛利字。銛利引伸爲凡利害之利。刀和然後利,从刀,和省。依韵㑹本。毛傳曰: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節也。郊特牲曰:割刀之用而鸞刀之貴。貴其義也,聲和而後?也,許據此說㑹意。力至切。十五部。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引易說從和省之意。上云刀和然後利者,本義也。引易者,引伸之義也。
(?),古文利。葢從刃禾。
国际音标 li˥˧ 日语读音 HARAKUDARI韩语罗马 LI现代韩语 리 이越南语 lị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li5 [客英字典] li5 [海陆腔] li6 [宝安腔] li3 [梅县腔] li5 [客语拼音字汇] li4 [东莞腔] li5粤语 lei6潮州话 li6
近代音 來母 齊微韻 去聲 利小空;中古音 來母 至韻 去聲 利小韻 力至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屑部 ;王力系统:來母 質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