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ā]
部首 总笔画 5
笔顺 丶丶フノフ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5B83
基本字义
  1. 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们。其~。
英文翻译

英语 it; other

德语 es 他ta1,tuo1 (Pron)​,lose (Pron)​,sich wundern über ... (Pron)​,ursprüngliches Zeichen für she2 (Schlange)​ (Pron)

法语 (genre neutre)​ il,elle,lui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同本义。后作“蛇” [snake]

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说文》

词性变化

〈代〉

(1) 称代人以外的事物 [it]

如:煤炭,很多工业离不开它;香山观,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它——口语中与“他、她”无分别。如:它比(引他类比附)

(2) 表示第三人称 [he;she]

如:生它个儿子(生他一个儿子)

(3) 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other]

无它异。——《后汉书·列女传》

贝勒及它将。—— · 邵长蘅《青门剩稿》

帛布及它物。

与它石迥异。——《墨子·公输》

又如:它罪(别的罪名);它肠(它心,二心);它人(别人);它年(以后的某年或某一时期);它名(另外的名);它所(其他地方)

(4) 虚指。如:干它一场;吃它一顿

(5)

常用词组
它们,它山之石
國語辭典
  1. 蛇。《玉篇·它部》:「它,蛇也。」

  1. 無生物的第三身指稱詞。專指人以外的無生物。如:「這是塊石頭,你踢了它,對你有何好處?」

  1. 異、別的。如:「它山之石」、「敢有它志」。

  1. 橐它:駱駝。《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鄯善國傳》:「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它。」

  1.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它·康熙筆画:5 ·部外筆画:2

【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說文】虫也。本作它,从虫而長。上古艸居,慮它,故相問無它乎。

又【玉篇】非也,異也。【正字通】與佗他同。【易·比卦】終來有它吉。【禮·檀弓】或敢有它志,以辱君義。

又【揚子·法言】適堯舜文王爲正道,非堯舜文王爲它道,君子正而不它。

又【正譌】它,虫之大者。象寃曲?㞑形。今文加虫作蛇,食遮切與托何切,二音通用。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蛇,它或从虫。託何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文一 重一

『說文解字注』

(它)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尾形。?各本作垂。今正。?者,艸木華葉?也。引申爲凡物下?之偁。垂者遠邊,非其義。冤曲者,其體。垂尾者,其末。它象其臥形,故詘尾而短。它象其上冤曲而下垂尾,故長。詘尾謂之虫,垂尾謂之它,它與?古音同也。詩: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吳語: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虺皆虫之叚借。皆謂或臥或垂尾耳。臥者較易制,曳尾而行者難制。故曰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也。託何切。十七部。今人蛇與它異義異音。蛇食遮切。上古艸凥患它,故相問無它乎。上古者,謂神農以前也。相問無它,猶後人之不恙無恙也。語言轉移,則以無别故當之。而其字或叚佗爲之。又俗作他。經典多作它。猶言彼也。許言此以說叚借之例。羔羊傳曰:委蛇,行可從迹也。亦引申之義也。凡它之屬皆从它。


(蛇)它或从虫。它篆本以虫篆引長之而巳。乃又加虫左旁,是俗字也。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ʰɑ˥ 日语读音 HEBI

客家话 [海陆腔] to2 [梅县腔] to2 [台湾四县腔] to2 [客语拼音字汇] gi2 ta1 [宝安腔] ta1 [客英字典] to2粤语 taa1 to1潮州话 ta1

近代音 中古音 透母 歌韻 平聲 佗小韻 託何切 一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透母 歌部 ;透母 歌部 ;王力系统:透母 歌部 ;透母 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