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é]
部首 总笔画 10
笔顺 一丨一一ノ丶ノ丶ノ丶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633E
基本字义

     ◎ 均见“”。

英文翻译

英语 clasp under arm; hold to bosom

德语 nötigen, zwingen

法语 tenir sous le bras,forcer,contraindre,tenir entre

详细解释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1. 夹在腋下、怀夹。《国语·齐语》:「时雨既至,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孟子·梁惠王上》:「太山以超北海。」

  2. 从旁箝夹。《文选·王粲·登楼赋》:「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3. 胁持。如:「要」。《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天子而令诸侯。」《水浒传·第三六回》:「若是如此来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

  4. 持握、持有。《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重器多也。」《楚辞·屈原·九歌·国殇》:「带长剑兮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5. 倚仗、倚持。如:「恃」。《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出》:「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

  6. 夹带、夹杂。宋·辛弃疾〈浣溪沙·梅子熟时到几回〉词:「晚云雨唤归来。」

  7. 怀藏、隐藏。如:「怨」。《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书。」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这雠气,朦胧奏过圣人,要标取我的首级。」

  1. 通达。《诗经·大雅·大明》:「天位殷适,使不四方。」

  2. 夹取。《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策读书。」《旧五代史·卷一二七·周书·卢文纪传》:「旭旦以箸之,首得文纪之名。」通「夹」。

  1. 周匝、周遍。《荀子·礼论》:「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唐·杨倞·注:「浃,匝也。」

  1.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挾·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7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音協。【說文】俾持也。【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詩·大雅】旣挾四鍭。【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註】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註】在掖曰挾。

又【爾雅·釋言】藏也。【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註】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又【廣韻】懷也,護也。【孟子】不挾長,不挾貴。【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又會也。【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又【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又【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又【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與夾同。亦持也。

又【集韻】【韻會】?子洽切,音啑。

又【集韻】吉協切,音頰。

又作荅切,音匝。義?同。或作抸。

又【集韻】【韻會】?卽協切。與浹通。【詩·大雅】使不挾四方。【傳】挾,達也。【疏】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註】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又作浹。【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註】挾讀爲浹。匝也。

又【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俾持也。从手夾聲。胡頰切

『說文解字注』

(挾)俾持也。俾持、謂俾夾而持之也。亦部夾下曰。盜?褱物也。俗謂蔽人俾夾。然則俾持正謂藏匿之持。如今人言懷挾也。孟子挾貴、挾賢、挾長、挾有勳勞、挾故。此皆本義之引申。音胡頰切。若詩禮之挾矢、周禮之挾日。音皆子協反。挾日、干本作帀日。左傳作浹。謂十日徧也。禮注。方持弦矢曰挾。謂矢與弦成十字形也。皆自其交會處言之。古文禮挾皆作接。然則接矢爲本字。挾矢爲叚借字與。从手。夾聲。各本作夾聲。篆體亦从二人。今皆正。从二入。以形聲中有會意也。胡夾切。八部。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ɕiɛ˧˥; tɕiĄ˥ 日语读音 HASAMU韩语罗马 HYEP现代韩语越南语 xáp

客家话 [梅县腔] hiap8 giap8 kiap8 [台湾四县腔] hiap8 kiap8 giap8 [客英字典] hiap8 kiap8 giap7 [海陆腔] hiap8 kiap8 giap8 [客语拼音字汇] gab5 hiab6 kiab6 [宝安腔] gap7 hiap8 giap8 [陆丰腔] kiap8粤语 haap6 hip6

近代音 曉母 車遮韻 入聲作平聲 協小空;中古音 匣母 怗韻 入聲 協小韻 胡頰切 四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怗部 ;精母 怗部 ;匣母 怗部 ;王力系统:匣母 葉部 ;精母 葉部 ;匣母 葉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