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àn]
部首 总笔画 19
笔顺 丨フ一一丨フ一一フ一丨丨一一一ノ一ノ丶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95DE
基本字义
  1. 望;視。後作“”。
  2. 臨。
  3. 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
  4. 姓。
  1. 虎叫聲。
  2. 口大張貌。
  3. 怒聲;大聲。
  1. 犬聲;獸怒聲。
英文翻译

英语 glance, peep; roar, growl

德语 piepsen, gucken ,Kan (Eig, Fam)

法语 regarder furtivement,jeter un coup d'oeil,lancer un regard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kàn

(1)[look over]

闞,望也。从門,敢聲。望或倚門倚閭,故从門。字亦作瞰,作矙。——《說文》

闞,視也。——《廣雅》

俯闞海湄。——嵇康《琴賦》

又如:俯闞(俯覽,向下看)

(2) 探望,看望 [visit]

於是疏 ,十年未闞其家。——《屍子·君治》

詞性變化

Kàn

(1) 古地名 [Kan village]。在今山東省汶上縣

(2)

(3) 另見 hǎn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1. 視、看。《說文解字·門部》:「闞,望也。」《文選·嵇康·琴賦》:「邪睨崑崙,俯闞海湄。」唐·韓愈〈寄盧仝〉詩:「每騎屋山下窺闞,渾舍驚怕走折趾。」也作「瞰」。

  2. 臨近、靠近。《玉篇·門部》:「,臨也。」《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又遣兵東援劉錡,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中原。」明·劉基《郁離子·麋虎》:「虎逐麋,麋奔而于崖,躍焉。」

  1.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闞止,唐代有闞稜。

  1. 老虎的吼叫聲。《廣韻·上聲·豏韻》:「,虎聲。」《詩經·大雅·常武》:「進厥虎臣,如虓虎。」

  1. 張大嘴巴的樣子。《莊子·天道》:「而口然,而狀義然,似繫馬而止也。」

  1. (一)​之又音。

康熙字典
【戌集上】【門】闞·康熙筆画:20 ·部外筆画:12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濫切,音瞰。【說文】望也。

又【博雅】闞,視也。

又【玉篇】臨也。

又【廣韻】魯邑。【左傳·昭二十五年】叔孫昭子如闞。【註】闞,魯邑。【穀梁傳·昭三十二年】公在乾侯取闞。

又亭名。【後漢·郡國志】東平陸,六國時曰平陸,有闞亭。

又姓。【史記·齊太公世家】闞止有寵焉。

又【集韻】【韻會】?虎檻切,音㺖。虎聲。【詩·大雅】闞如虓虎。【傳】闞然如虎之怒。【釋文】火斬反。【前漢·敘傳】於是七雄虓闞。

又【廣韻】【集韻】許鑒切【韻會】胡懺切【正韻】胡監切,?音㒈。【廣韻】犬聲。【集韻】獸怒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虎覽切,音喊。義同。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望也。从門敢聲。苦濫切

《說文解字注》

(闞)望也。望者,出亡在外,望其還也。望有倚門、倚閭者。故从門。大雅:闞如虓虎。謂其怒視。从門?聲。苦濫切。八部。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kʰĄn˥˧; xĄn˨˩˦ 日语读音 NOZOMU韩语罗马 HAM现代韩语

客家话 [海陆腔] kam3 [客英字典] kam5 [台湾四县腔] kam3 [梅县腔] kam3 [客语拼音字汇] ham1粤语 haam2 haam3 ham3

近代音 溪母 監鹹韻 去聲 瞰小空;中古音 溪母 闞韻 去聲 闞小韻 苦濫切 二等 開口;曉母 釅韻 去聲 㒈小韻 許鑑切 二等 開口;曉母 豏韻 上聲 闞小韻 火斬切 二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添部 ;曉母 添部 ;王力系统:溪母 談部 ;曉母 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