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
-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银~。
英语 shield; dutch guilder; Indonesia
法语 bouclier
详细字义
◎ 盾 dùn
〈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体)。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shield]
掌五兵五盾。——《周礼·司兵》。注:“干橹之属。司戈盾、及舍设藩盾。”
又如:盾威(指军心士气);盾矛(矛盾);盾橹(古代防护兵器);盾鼻(盾牌的把手);盾墨(盾鼻上磨墨)
(3) 盾形的物品 [shield-shaped thing]。
如:银盾;金盾
一種抵禦敵人矢刃等攻擊,保護己身安全的兵器。如:「盾牌」、「籐盾」、「金劍神盾」。
比喻支持或援助的力量。如:「深厚的民意基礎是他強而有力的後盾。」
盾形的物品。多用作獎牌或紀念品。如:「銀盾」、「金盾」。
荷蘭、越南、印尼等國貨幣單位的簡稱。
(一)之又音。
【唐韻】食尹切【集韻】【韻會】豎尹切,?犉上聲。【說文】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釋名】遯也。跪其後,避以隱遯也。【詩·秦風】龍盾之合。【傳】盾,干也。畫龍於盾,合而載之,以蔽車也。【左傳·定八年】虞人以鈹盾夾之。【周禮·夏官】司兵掌五盾。【註】干櫓之屬。【齊語】管子曰:制輕罪,贖以鞼盾一戟。【註】綴革有文,如繪也。【管子·幼官篇】兵尚脅盾。【註】署之于脅,故名。【宋史·兵農志】楊偕獻所製神盾。【元史·世祖紀】馬八國進銅盾。
又鉤盾,宦者近署。【前漢·昭帝紀】上耕于鉤盾弄田。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鉤盾署令二人,掌供薪炭,鵝鴨,蒲藺,陂池,藪澤之物。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杓端外一星,爲盾天鋒。
又國名。【魏書·世祖紀】頞盾國獻獅子。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詳見矛字註。
又【集韻】庾準切【正韻】羽敏切,?音允。亦干也。
又中盾,太子詹事之屬。【前漢·班固敘傳】數遣中盾,請問近臣。【師古曰】盾,讀曰允。今作中允。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韻會】杜本切【正韻】徒本切,?豚上聲。人名。晉卿趙盾。 【集韻】通作楯。別作
?,非。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从盾。食問切
(盾)瞂也。經典謂之干。戈部作?。所㠯扞身蔽目。用扞身,故謂之干。毛傳曰:干,扞也。用蔽目,故字从目。从目。各本少二字。今依?應補。象形。鍇曰:?象盾形。按今鍇本或妄增厂聲二字。食閏切。十三部。廣韵食尹切。凡盾之屬皆从盾。
国际音标 tuən˥˧ 日语读音 TATE韩语罗马 SWUN TON现代韩语 순越南语 thuẫn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tun3 tun5 [客英字典] tun3 [陆丰腔] dun3 [梅县腔] tun3 [海陆腔] tun3 tun6 [东莞腔] dun3 [宝安腔] tun3 [客语拼音字汇] tun3粤语 seon5 teon5
近代音 端母 真文韻 上聲 盾小空;端母 真文韻 去聲 頓小空;中古音 牀船母 準韻 上聲 盾小韻 食尹切 三等 合口;定母 混韻 上聲 囤小韻 徒損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痕部 ;定母 痕部 ;王力系统:船母 文部 ;定母 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