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uō]
部首 总笔画 10
笔顺 一丨丨丶丶一丨ノ丶ノ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838E
基本字义
  1. 〔~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1. 多用于人名、地名。
英文翻译

英语 kind of sedge grass, used anciently for raincoats

德语 (English: (phonetic)​)​

法语 roseau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shā

〈名〉

(1) 莎鸡,虫名。即“纺织娘”。别名为“莎虫”。学名“螽斯” [katydid]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2) 另见 suō

基本词义

suō

〈名〉

(1) (形声。从艸,沙声。本义:草名。香附子)

(2) 同本义 [cyperus]

莎,镐侯也。——《说文》。亦名沙隨,一名地毛,其实附根而生,谓之缇。即今香附子。

薜莎青薠。——《汉书·司马相如传》

青鞦莎靡。——潘岳《射雉赋》

田无立禾,路无莎薠。——《淮南子·览冥》

又如:莎池(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长着莎草的岸边);莎洲(长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气);莎庭(长满莎草的庭院);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莎阶(长满莎草的台阶);莎台(长着莎草的楼台)

(3) 通“蓑”。如:莎笠(即蓑笠);莎衣(衰衣)

词性变化

 

suō

〈动〉

(1) 花叶脱落,凋谢 [wither]

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 陆龟蒙《杞菊赋》

(2) 另见 shā

常用词组
莎笼,莎帷
國語辭典
  1. 參見「莎草 」條。

  1. 生有莎草的。如:「莎州」、「莎岸」。

  1. 動物名。指莎雞。一種似蚱蜢的昆蟲,色黑,有數重翅膀。常在夏季的夜晚振翅作聲,鳴聲急促似紡絲。也稱為「絡緯」。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莎·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7

【唐韻】【集韻】【韻會】蘇禾切【正韻】桑何切,?音唆。草名。【說文】薃侯也。一名侯莎。【爾雅翼】莖葉似三稜,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博雅】地毛,莎䔺也。

又木名。【廣韻】似桄榔,其樹出麪。

又【前漢·馮奉世傳】莎車王萬年。【註】莎車,國名。

又亭名。【水經注】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

又【集韻】師加切,音沙。蟲名。【詩·豳風】六月莎雞振羽。

又宣佳切,音綏。挼莎,以手切摩也。【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澤謂挼莎。

又摩莎洓之,出其香汁。

又【韻補】莎草之莎,叶音綏。【馬融·廣成頌】鎭以瑤臺,純以金堤,樹以蒲柳,被以綠莎。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鎬侯也。从艸沙聲。蘇禾切

『說文解字注』

(莎)鎬矦也。夏小正:正月緹縞。縞也者,莎隨也。緹也者,其實也。先言緹而後言縞者何也,緹先見者也。釋艸:薃矦,莎,其實媞。按縞薃鎬同字,許讀爾雅鎬矦爲句。鎬矦雙聲,莎隨曡韵,皆絫呼也。單呼則曰縞,曰莎。其根卽今香附子。从艸沙聲。穌禾切。十七部。籒文作?。漢書地理志題:省水從尐。尐與少同也,俗誤作芯。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suo˥; ʂɑ˥ 唐代读音 suɑ日语读音 HAMASUGE韩语罗马 SA现代韩语

客家话 [海陆腔] so1 sa1 [梅县腔] so1 [台湾四县腔] so1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so1 [客英字典] so1 [东莞腔] sa1 [宝安腔] sa1 | so1粤语 saa1 so1潮州话 思窝1 思亚1 ,so1 sa1

近代音 心母 歌戈韻 平聲陰 莎小空;中古音 心母 戈韻 平聲 莎小韻 蘇禾切 一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心母 歌部 ;心母 歌部 ;王力系统:心母 歌部 ;心母 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