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án]
部首 总笔画 17
笔顺 ノ丶一一丨丶ノ一ノ丶丶ノ一一ノフ丶
五笔86 QEFC
五笔86 QEGC
统一码 9370
基本字义
  1. 量詞。古代重量單位。《説文•金部》:“鍰,鋝也。”《集韻•綫韻》:“鍰,量名。”
  2. 錢幣。《廣韻•删韻》:“鍰,錢也。”
  3. 通“”。圓環。《正字通•金部》:“鍰,與鐶同。”
英文翻译

英语 measure; money, coins

德语 Geld (S)

法语 (ancienne unité de mesure de masse)​,monnaie

详细解释

詳細字義

huán

〈名〉

(1) 古代重量單位,或說等於六兩,或說等於六兩半 [huan,a unit of weight used in ancient China]

墨闢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書·呂刑》

(2) 錢幣 [money]

便是自認罰鍰,也得有個數目,好據供入責。——《兒女英雄傳》

(3) 通「環」。圓環 [ring]

倉琅根,宮門銅鍰也。——《漢書·孝成趙皇后傳》

木門倉琅根,謂宮門銅鍰,言將尊貴也。——《漢書·五行志》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1. 量詞。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有六兩、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為一鍰的說法。《書經·呂刑》:「墨辟疑赦,其罰百。」

  2. 金錢。唐·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長使君寄道州呂八大使因以見示二十韻〉:「聖理高懸象,爰書降罰。」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鍰·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9

【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還。【說文】鋝也。【玉篇】六兩也。【小爾雅】二十四銖曰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倍舉曰鋝,謂之鍰。宋咸曰:舉三兩,鍰六兩。【書·呂?】其罰百鍰。【傳】六兩曰鍰。鍰,黃鐵也。【釋文】鍰,戸關反。六兩也。鄭及爾雅同。《說文》云六鋝也。鋝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馬同:又云,賈逵說,俗儒以鋝重六兩。《周官》劒重九鋝。俗儒近是。【疏】《考工記》云戈矛重三鋝。馬融云:鋝,量名。當與呂?鍰同。俗儒云:鋝六兩爲一川。不知所出耳。鄭康成云:鍰,稱輕重之名。今代東萊稱,或以大半兩爲鈞,十鈞爲鍰。鍰重六兩大半兩,鍰、鋝似同也。或有存行之者,十鈞爲鍰,二鍰四鈞而當一斤。然則鍰重六兩三分兩之二,《周禮》謂鍰爲鋝,如鄭康成之言,一鍰之重六兩,多於孔王所說,惟挍十六銖爾黃鐵,今之銅也。互詳鋝字註。

又與環同。【前漢·五行志】宮門銅鍰。【註】鍰,讀與環同。

又【集韻】胡慣切,音患。

又【五音集韻】王眷切,音院。義?同。

又【韻補】叶胡涓切,音懸。【蘇軾·月華寺詩】天公胡爲不自憐,暮使百鎰朝千鍰。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鋝也。从金爰聲。《罰書》曰:“列百鍰。”戶關切

《說文解字注》

(鍰)鋝也。尚書釋文引六鋝也。六誤衍。鄭注攷工記曰:許叔重說文解字云:鋝,鍰也。今東萊謂大半兩爲鈞,十鈞爲環,環重六兩大半兩。鍰鋝似同矣。周禮職金正義曰:夏侯、歐陽說:墨罰疑赦,其罰百率。古以六兩爲率。古尚書說百鍰。鍰者,率也。一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百鍰爲三斤。鄭玄以爲古之率多作鍰。玉裁按古文尚書吕㓝作鍰。今文尙書作率,亦作?,或作饌。史記周本紀作率。尙書大傳一?六兩,作?。漢書蕭望之傳金?之法,作?。皆今文尚書也。今文謂率六兩。說古文者謂鍰六兩大半兩。許用古文說者也。百鍰爲三斤,正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數相合。从金爰聲。戶關切。十四部。書曰:古本作書曰,趙本作虞書曰,今按當作周書曰。罰百鍰。吕㓝文。東原師曰:鍰、鋝篆體易譌。說者合爲一,恐未然也。鍰當爲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攷工記作垸,其叚借字。鋝當爲六兩大半兩。史記作率,漢書作?,其假借字。二十五鍰而成十二兩。三鋝而成二十兩。吕㓝之鍰當爲鋝。弓人膠三鋝當爲鍰。一弓之膠,三十四銖二十五分銖之十四,不得多至二十兩也。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xuan˧˥ 日语读音 MEKATA韩语罗马 HWAN现代韩语

客家话 [海陆腔] fan2 [客语拼音字汇] fan2 [客英字典] fan2 [台湾四县腔] fan2粤语 waan4

近代音 中古音 匣母 ?韻 平聲 還小韻 戶關切 二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匣母 寒部 ;王力系统:匣母 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