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iāo]
部首 总笔画 19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一ノ丶丨フ一丨フ丨フ一
五笔86
五笔86
统一码 8E7B
基本字义
  1. 同“”。把腳舉高。《説文•足部》:“蹻,舉足行高也。”《集韻•宵韻》:“蹺,舉趾謂之蹺。或作蹻。”
  2. 走貌。《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蹻,走兒。”
  3. 表演高蹺時綁在腳上把人墊高的木棒。清彭士望《九牛壩觀觝戲記》:“乃接木為蹻,距地八尺許,一男子履其上。”
  4. 捷舉手足。《素問•異法方宜論》:“其治宜導引按蹻。”
  1. 〔蹻蹻〕①驕傲。《爾雅•釋訓》:“旭旭蹻蹻,憍也。”《廣韻•宵韻》:“蹻,驕也。”②壯貌。《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③威武強盛貌。《詩•周頌•酌》:“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2. 同“”。勇健,矯健。《廣雅•釋詁二》:“矯,健也。”
  1. 不穩定貌。《廣韻•藥韻》:“蹻,走蹻蹻皃。”
  2. 通“”。草鞋。《集韻•藥韻》:“屩,《説文》:‘屐也’。通作蹻。”
  3. 姓。《姓觿•藥韻》:“蹻,《千家姓》云:楚郡族。”
  1. 同“”。山行用具。有錐的屐。又名檋車。《集韻•燭韻》:“檋,山行所乘,以鐵如錐施之屐下。亦作蹻。”
  1. 澀,燥澀貌。《方言》卷七:“蹻,歰也。趙曰杜,山之東西或曰蹻。”《集韻•藥韻》:“蹻,燥歰皃。”
英文翻译

英语 strong; brave; sandals; shoes

法语 soulever le pied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jué

〈名〉

(1) 屐、鞋。古代多指草鞋 [clogs;shoes;straw sandals]

布衣草蹻而牧羊。——《汉书·卜式传》

(2) 另见 qiāo

常用词组
國語辭典
  1. 抬起腳來。《說文解字·足部》:「舉足小高也。」通「蹺」。

  1. 草鞋。《戰國策·秦策一》:「羸縢履,負書擔橐。」《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傳》:「躡檐簦。」

  1. 參見「蹻」、「蹻勇」等條。

康熙字典
【酉集中】【足】蹻·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唐韻】去遙切【集韻】【正韻】丘祅切,?同蹺。【說文】舉足行高也。【前漢·高帝紀】可蹻足待也。【註】文穎曰:蹻,猶翹也。

又【廣韻】巨嬌切【集韻】【韻會】渠嬌切,?音喬。

又【廣韻】其虐切【集韻】【韻會】極虐切,?音噱。義?同。

又【廣韻】居夭切【集韻】【韻會】舉夭切,?音矯。【詩·周頌】蹻蹻王之造。【傳】蹻蹻,武貌。

又【魯頌】其馬蹻蹻。【傳】言彊盛也。

又【廣韻】居灼切【集韻】【韻會】訖約切,?音脚。走蹻蹻貌。

又【爾雅·釋言】蹻蹻,憍也。【註】小人得志,憍蹇之貌。【詩·大雅】小子蹻蹻。【傳】驕貌。

又【戰國策】贏縢履蹻。【註】蹻,屐也。【史記·虞卿傳】躡蹻擔簦。【註】蹻,草履也。【前漢·王褒傳】離蔬釋蹻而烹膏粱。【註】應劭曰:木蹻也。臣瓚曰:以繩爲之也。師古曰:蹻卽今之鞋耳。【類篇】山行所乗,以鐵如錐,施之履下。

又【呂氏春秋】蹻然不固。【註】蹻,讀乗蹻之蹻,謂其流行疾速,不堅固也。

又【集韻】迄却切,音謔。【揚子·方言】杜、蹻,歰也。趙曰:杜山之東西或曰蹻。【註】㕁蹻,燥歰貌。

又【集韻】拘玉切,音挶。義同。檋或作蹻。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

舉足行高也。从足喬聲。《詩》曰:“小子蹻蹻。”居勺切

《說文解字注》

(蹻)舉足小高也。蹻高曡韵。各本作行高,晉灼注漢書高帝妃作小高。玄應引文穎曰:蹻猶翹也。又引三蒼解詁云:蹻,舉足也。丘消切。按今俗語猶然。从足喬聲。丘消切。大徐居勺切,非也。二部。詩曰:小子蹻蹻。大雅文。毛曰:蹻蹻,驕皃。此引伸之義。

音韵方言

国际音标 tɕʰiɑu˥ 现代韩语越南语 kều

客家话 [台湾四县腔] kiau1 kiau2 [客语拼音字汇] kiau2 kieu2 kio1 [海陆腔] kiau1 kiau2 [梅县腔] kiau1 kiau2 [客英字典] kiau1 [宝安腔] kiau1 [陆丰腔] kau1粤语 giu2 hiu1

近代音 中古音 群母 宵韻 平聲 喬小韻 巨嬌切 三等 開口;溪母 宵韻 平聲 蹻小韻 去遥切 三等 開口;見母 藥韻 入聲 腳小韻 居勺切 三等 開口;群母 藥韻 入聲 噱小韻 其虐切 三等 開口;見母 小韻 上聲 矯小韻 居夭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見母 沃部 ;見母 豪部 ;溪母 豪部 ;王力系统:見母 藥部 ;見母 宵部 ;溪母 宵部 ;